|
1914 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ErnestShackleton)计划徒步穿越南极大陆。对于40 岁的他来说,这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探险。; a, {- O! v, i. d/ P0 w, D
谈起南极探险,有三个名字肯定会被提及,有人总结道:“要论科学有致的领队艺术,当属斯科特(Robert Scott);要论快速高效的行进安排,非阿蒙森(RoaldAmundsen)莫属;但要论绝处逢生,于看似无望的困境中逃脱,那就只有真心地祈求沙克尔顿。”7 L1 i3 p; b% |" G$ K
20 世纪初,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后到达南极点,创下人类探险史的新纪录。而沙克尔顿虽然四次前往南极探险,但每一次都没有达到出发时的目标。
0 g$ X. G7 \% n$ N/ W若单以成败论英雄,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沙克尔顿无疑是一名失败者。然而,也正因为一次失败,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将那次失败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探险”,梅斯纳尔说:
$ [9 H! X7 M$ G; f; U“虽然沙克尔顿失败了,但他救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失败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 A9 S7 n& W% n 英雄时代的失败者
6 X" c/ R0 {2 ?- Z42 岁的沙克尔顿立于船头,目光紧紧锁定远处的象岛。) z' `1 n2 f2 e0 Y% q( v0 m
上次见到留守的22 名队员还是4 个月前,那时他正准备乘救生船去南乔治亚岛求救。前三次救援中,船都被浮冰阻挡,无法靠近,而这一次他终于看到了象岛。
8 O5 O3 A3 H, I8 _- c海岸上出现一个个人影,一件风衣升上旗杆,却停在了中间的位置。沙克尔顿的心猛的一沉,难道是有人遇难,自己终究还是来晚了?
9 U% J1 w _$ R6 [这天是1916 年8 月30 日,象岛越来越近,他拿出望远镜,仔细扫过岸上的每个人。他们须发蓬乱,衣服又脏又烂,经过700 天的极地生存,即使是家人也没办法一下子认出他们。' E% ]! C4 X+ l8 r
沙克尔顿当然记得每一个人,他喃喃地数着:' U' T$ H# p5 Z6 V* l& K0 N2 G
1、2、3…… 21、22 !
; ?7 M9 e5 R9 j. Q/ c8 J他们都还活着。近两年来的焦虑终于一扫而空。他转头望向一旁的队友,只有他们能明白此刻的意义。
0 w; }1 D# D' y1 u3 @* o两年前,同样也是8 月,探险队从南乔治亚岛出发。这是沙克尔顿第三次前往南极,这次他志在成为第一个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人。早在1902 年,28 岁的沙克尔顿就跟随斯科特前往南极点,那是人类首次对南极内陆进行探索。探险虽未成功,但沙克尔顿却迷上了这片未知的白色领域。
% E# K7 o$ O7 b0 G" c7 e1907 年10 月,沙克尔顿作为领队再一次来到南极。忍受着雪盲、饥饿和冻伤的折磨,探险队抵达了南纬88°23’,距离南极点仅有97.5英里(约157 公里),这已是当时人类最接近南极点的距离。
. I3 h; A; t) P然而,此时沙克尔顿的补给不足,装备也早已破烂。清点一番,沙克尔顿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此折返,还有生还的希望。是不惜代价成为史上第一人?还是放弃多年来的目标,保全所有人的性命?沙克尔顿很快选择了后者,再一次与南极点失之交臂。/ b2 X: s9 g6 S) f0 m! s1 [- ^ \+ V
被困南极+ x2 x6 l% t# g' ?' U2 C5 p
1911 年,阿蒙森与斯科特先后抵达南极点,人类的极地竞赛终于暂告段落。沙克尔顿却并不想就此停止自己的探险。三年后,他宣布了下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徒步穿越南极大陆。
) \( r1 C- ^9 f# Q0 `2 W筹齐资金后,他购买了一条原本用于北极考察的三桅木船,将其命名为坚忍号,取自他的家训“坚忍致胜”。" c6 a x8 u/ C+ I3 M( M; ~
从出发开始,坚忍号的航程就波折不断。1914 年8 月1 日,坚忍号起航的热点被另一条新闻取代——德国对俄国宣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这也意味着,探险计划可能尚未开始就被搁浅了。
! | g# B$ m! ~7 B" e, q \) S大战在即,沙克尔顿宣布坚忍号及其船员听从政府指挥安排。海军部很快发来一条简短的电文:继续行动。在战争的阴霾中,探险队挥师远征南极。
. }- ~8 O2 Y @9 E8 E0 Y7 \2 F来到临近南极的南乔治亚岛,沙克尔顿又遇到难题:海上恶劣的冰情始终没有缓解的迹象。当地的捕鲸人建议推迟计划,等下一个季节再出发。; c: _; Q1 _3 ?
对沙克尔顿来说,推迟无异于放弃,身后的战争让他没法回头再来。在南乔治亚岛等了一个月,载着28 名队员和69 只雪橇犬,坚忍号向南极的威德尔海驶去。冰山和浮冰漂浮在海面上,在阳光照射下,映出幽蓝的光。坚忍号时而巧妙地钻过浮冰间的水道,时而顽强地破开冰面,时而在开阔的海域勇往直前。7 j6 U& [9 ~ f
1915 年1 月18 日,坚忍号又一次遭遇浮冰区。与以往不同,这里浮冰由积雪构成,分解成一块块碎冰,紧紧围拢在船身四周。探险队决定停在原地,等东北风停了,看看浮冰能否自然分开。
! E* [* Z! O) R4 r( G8 E% C然而,这一等就是6 天。东北风刮个不停,将浮冰冻在一起。坚忍号升起船帆,开足马力还是冲不出去。船员们纷纷带着鹤嘴锄和撬棍下到冰面上,试图凿出一条航道,却依然无济于事。4 m* N; o3 c5 K7 L" e5 A
坚忍号卡在冰里,纹丝不动。探险队被困住了!
6 M& v% X" ]- e9 R 浮冰漂流; x) T* @! H4 W0 x( k5 w- w
外界没有人知道探险队遇到了麻烦。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就算发出了求救信号,那个年代也没有直升机,没有履带式雪地车。救援行动依旧无法进行。) W* Z# R$ ^; X; G
队员们只得接受这个事实——他们要在南极一条冰封的船上过冬。工作停滞,极夜正慢慢迫近,枯燥、孤独快要把所有人逼疯。为了化解这个局面,沙克尔顿安排了一系列活动:
( J9 t) [; B2 h( O! r& K, ?取消轮换的航行值班岗,设立单人观察哨,让其他船员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 I' G4 X U* Z) n6 B7 W# T
将船上的雪橇犬分成6 队,并指定了明确的看护者,经常组织狗队进行对抗赛;
+ z- b5 O5 a$ @长达4 个月的极夜里,人们热衷于各种消遣活动,包括打扑克、下国际象棋、每周举办歌会等。% ?- u' _# K2 ~6 ?9 m/ V6 {7 l5 U
也曾有一支加拿大探险队被困北极,但是困境中队员们变成一群自私的乌合之众,最终11 人全部殒命北极。而坚忍号的气氛则一片平和,这得益于沙克尔顿当初选人的原则。
* J/ b) t9 c& Z; f, X( R一位物理学家在应聘加入探险队时,沙克尔顿提的问题令其大感困惑。他没有问有关科学工作的细节,而是问物理学家会不会唱歌。沙克尔顿说:“我不需要鲁滨逊那样的人,但我希望你能为同伴大声鼓劲儿。”" i. @, `6 R, Y( n/ w2 U
再见,坚忍号$ q9 I& {2 @' {! x6 P
极夜难熬,却并不意味着末日来临。船上补给尚充足,队员们甚至乐观地推测:等开春坚冰消融,探险仍可继续。然而,浮冰远比想象中更加可怕。
b( K3 `' c* c x/ ?大风肆虐时,移动的冰块相互挤压,坚忍号被挤在中间,左右摇晃。巨大的压力下,船身战栗着,发出骇人的声响,有一次甚至向左倾斜了20 度。9 I0 M2 m: H! a& g4 E0 J
10 月24 日,一大块冰直接擦过船尾,船尾柱几乎被扭断,大量海水涌入。排水泵连续工作了三昼夜,依然收效甚微。巨大的冰块打定主意一般,又一次发出猛击。甲板向上翘起,龙骨散架,坚忍号又下沉了一点。
4 B. Y7 w9 ], Z2 X- w/ H弃船的命令是下午5 点下达的。沙克尔顿最后一个离开,人们对着坚忍号三次振臂高呼,以此告别栖身一年的家园。1 w/ k- _+ Y; }* z& C9 v
沙克尔顿相信行动是振奋士气的最好方式。几天后,带着基本的给养,队员们拖着两艘救生船出发了。他们计划走到无冰海域,然后乘船前往保利特岛,1902 年沙克尔顿曾在那里留下救急物资。# B) n. q/ M# R0 @$ K) p
随冰漂流10 个月后,新目标的确让人精神一振。他们不再原地犹豫,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绝境。6 g e- N6 A4 e+ R! n
然而,南极严酷的环境一下子将探险队带回了现实。雪越下越大,第一天他们前进不到1 英里(约1.6 公里),第二天只走了半英里。第三天折腾了0.25 英里(约0.4公里),他们就不得不停下。沙克尔顿承认这样的尝试是徒劳的,下令重新扎营,并将其命名为“海洋营”。
% [+ u' Z; ^* G# T( e/ M- A+ T接下来的日子,打捞队穿梭于海洋营和坚忍号之间,他们从船上抢救出更多物资,还拖回了第三艘救生船。但是补给还是不足,仓库保管员认为食物最多够100 天用。探险队只得猎杀海豹和企鹅作为补充。
' _: `0 X) a2 X& V4 ^这年圣诞节,沙克尔顿决定重新开始行军。这引起了队员的不满,五十多岁的木匠表现尤为明显,他公开表示,坚忍号沉没之后,自己就不再履行船员的义务。
- F* R' F! w8 a; n! P$ B' j在南极这样的苦寒之地,队伍中的任何嫌隙都可能致命。沙克尔顿召集了所有人,大声朗读了雇用船员条例,并且告知他们,薪水会付到抵达安全港,在那之前所有人还要受他约束。6 l7 K( o/ i$ v4 ~
在沙克尔顿的雷霆行动下,一场风波很快过去。但行军一周后,他们再一次被迫停下扎营,这次的营地名为“耐心营”。燃料和食物越来越少,饥饿和寒冷时时刻刻折磨着每个人。5 W+ H" }& g7 s
耐心等待,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 L, x! H" h+ y3 Q: P2 N: Q' e9 a, u 孤舟求救! M0 i: R) |( T- Y e& I
离开坚忍号5 个月后,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脚下的浮冰裂开了。沙克尔顿下达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命令——开船。三条救生船载着28 人出发了。
8 w$ g0 s" O6 g; N他们在浮冰间横冲直撞,冒着暴风雪在狭小的水道间穿行。狂风携着巨浪涌向救生船,队员们因为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很快就没了力气。. ]% K, |2 g. d9 V+ s- n) G
夜晚宿营也成了问题。一开始他们会选一块结实的浮冰扎营,但有一次脚下的冰山破裂,所有人差点被抛进冰海,沙克尔顿下令今后只能在船上轮流休息。! W3 \6 U5 G# H8 z" k. [
在风雪中航行了7 天,他们在象岛登陆。自离开南乔治亚岛的497 天时间里,他们从未踏上一寸陆地。有的人在漫无目的地乱走,有的人全身颤抖,有的甚至将自己的脸埋在石子里……
/ K" @; }, S& I! L0 L' k+ N然而,现在远不是庆祝的时候。象岛上寸草不生,气候恶劣,更重要的是它远离任何航线,在这里他们不可能被人发现。坐以待毙不是沙克尔顿的性格,第二天他就挑选了5 名队员,宣布他们将乘最大的救生船詹姆斯・凯尔德号去南乔治亚岛求救。( p3 O$ [$ g5 z( c4 f, V
在《700 天极地生还》一书中,作者描述道:“这是一趟更为凶险的航行。800 英里(约1300 公里)的航程,逆浪滔天,船被举起又扔下,平均每隔三四分钟就要被浇一身海水,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如此。非常寒冷。”
: O: M% `) z" Q8 H# U7 x历时17 天,沙克尔顿终于抵达南乔治亚岛。同一时间,一艘500 吨的蒸汽船在同一场飓风中覆灭了,而他们的詹姆斯・凯尔德号只是一艘约7 米的敞舱船。接下来的任务是找到捕鲸站,沙克尔顿有两个选择:
' u& ]( |7 E0 w. g F9 V9 `走海路需要150 英里(约240 公里),救生船已经伤痕累累,海路恐怕并不可行。走陆路只需要22 英里(约35 公里),这意味着他们要直接翻越南乔治亚岛内陆,而此前没有人这样做过,他们携带的地图更是一片空白。5 s: g2 w, ^+ }6 G t
时值5 月,正是换季的时候,过不了多久天气就会变坏,救援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天一放晴,沙克尔顿就急切地和另外两个体力好的队员出发了。; b% w" a# @* m2 G
很快,一排小山出现在他们面前,像五根手指挡住了去路。他们爬上山顶,才绝望地发现脚下是起伏的冰峰,根本无路可走。数次折返,他们终于来到最后一条、也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线。: L0 }7 y! s! ^+ J3 S. ?7 T
此时,天已擦黑,再不回到山下,他们就会被冻僵。7 d3 e* W* d+ J; |* E
雾气吞没了下山的路,沙克尔顿建议从山坡滑下去。队友们简直不敢相信,一向谨慎的沙克尔顿竟然作出如此疯狂的决定。万一半路碰上石头怎么办?要是山坡下是悬崖呢?面对队友的犹豫,沙克尔顿厉声问道:“你们说我们还能待在原地吗?”
! z% ^6 [7 F/ E- u5 d( u/ ?& w这一次,好运站在了他的身边。他们一下就冲到山下,停在一处松软的雪堆中。又经过一夜跋涉,眼前再无绝壁挡路。
' s' W8 p6 e3 c' w# P8 I5 s* s, ?早上六点半,沙克尔顿听到了汽笛声,他急忙告诉队友。如果真的是汽笛声,7 点一到,代表上工的汽笛声就会再次响起。+ v: T" _1 D5 U! v0 l
6 点57 分、6 点58 分、6 点59 分……三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计时器,指针一格格挪动着。汽笛声响起。那是两年前从南乔治亚岛出发以来,他们第一次听到的来自人类社会的声音。
+ l2 ~ {$ F$ x x( a5 k; F! T- [ 20 世纪最伟大的探险
: R' @ \' L% r+ l8 d- Y17 天航行800 英里,之后徒步36 小时穿越南乔治亚岛,沙克尔顿为象岛的队友们找来了救援。
/ @6 t$ w1 E# V D8 `$ I) t4 个月后,当他再次出现在象岛时,留守队员站在岸边挥动着手臂,像是当初送别时一样。那时候成败只是转瞬之间,此去前途未卜,站在船上的队员仍记得那个场景:“留在岛上的人们可悲地站在一起,只要他们认为我们还能看得到他们,他们就一直保持着积极热情的样子。”现在,28 个人终于重新相逢。9 }+ W, x' @% q! M: ]9 q/ |
“大伙都好吗?”沙克尔顿在船上大声喊道。. y8 i% h" v, H) b: ?, r9 C; r# f
“我们都好。”他们回答。
% g p3 |" Y; D& `* \此刻,这场20 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已经走到尾声,但他们创造的奇迹至今仍为人乐道。 Q# v, e7 m7 R. L$ }
1995 年,英国一支测绘队同样横穿了南乔治亚岛,即使装备一应俱全,极富经验的登山队员依然感到一路危机四伏。
# B0 X! I M! m4 \( w1997 年,一群爱尔兰人试图复制詹姆斯•凯尔德号的航程,但在24 小时内翻船三次后,他们选择放弃。
}6 ?3 b) @ f& W$ |2002 年,在“最伟大的100 位英国人”的调查中,沙克尔顿位列第11 位,紧随其后的是斯科特上校。* R$ d# J/ s+ _! h" v* ~0 ?/ |' f
与取得胜利相比,人们越来越中意这位以人为本的英雄,许多南极远征者更是将沙克尔顿视为偶像。100 多年过去了,沙克尔顿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诺言,正如当初他在招募信中写到的那样:% F9 t+ a* [, U0 T1 {6 e
“诚邀强者加入,征途危险,薪水微薄,严寒刺骨,极夜长达数月,无法确保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获得的只有荣誉。”
, m9 g2 v) E6 T) G, P5 M) m6 S撰文/苑城 摄影 / Jack P.+ w# Z* }" o0 P
本文摘自《户外探险》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安装该杂志APP。7 g0 |2 s9 [4 x& r' v( ?* s3 Q# S
, u% Z2 e6 J7 S) ^% b6 H9 p8 V7 l
/ t* j5 J8 ?; z) r) g) l: `1 [ f( A5 ~" Q S5 H/ o+ k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mE5caG. |8 { Q9 ]: f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