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人艺之友”历史与当下双向奔赴7 t# A8 O+ E: K! K' b2 U: ^
6月11、12日,在建院71周年纪念日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了“人艺之友日”系列主题活动,回馈观众的支持与热爱。在人艺过往70年的历史中,这还是第一次以“集市”的概念操作,专门打造艺术空间,建立艺术生态的新尝试。
( n3 ~, S2 i Y3 ?7 U; p - M* h- r/ P* g
“人艺之友日”活动现场 摄影/李春光、李洪博
, q. u9 M0 b9 V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便确立了“艺术为人民”的核心理念。七十一年来,北京人艺在艺术创作上始终坚持“与观众共同创造”,将每一位支持、关心北京人艺的观众,都称为“人艺之友”。
" U' K# m K8 B 两天的活动中,五座剧场,八个新空间,四大版块,十二项主题活动,共迎来3000余名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 ,全面地感受到了人艺的文化艺术氛围,拉近观众与人艺的距离。 3 f H+ a; r+ `5 V, v0 }
“我们和观众的关系,像朋友一样” 0 H1 z8 a4 o7 J$ T1 z% ^ a% Q' S
目前北京人艺拥有首都剧场、曹禺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人艺小剧场、菊隐剧场五座剧场,已经形成了多剧场运营的演艺新格局。在“人艺之友日”活动期间不仅首次实现五剧场同时开放,打通了不同功能定位的演艺空间,也同时将戏剧大道、首都剧场休息厅、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戏剧博物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前广场、大厅、戏剧沙龙及四合院咖啡厅等八个非演出空间进行联通,在剧场内外形成交互场所,多维空间融合,激发空间优势,让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不同空间带来的文化生活体验。 . F0 k9 T: v- w$ E0 u8 {5 ?
1 B z0 F2 ?2 J) v1 i
“戏剧大道”以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展出200余幅剧目海报,生动再现北京人艺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成就。
% Z8 M: @* d* }# E) Y 其中,“戏剧大道”以北京人艺建院71周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展出200余幅剧目海报,生动再现北京人艺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成就。首都剧场一层南侧休息厅则有“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与观众分享这份独特的、舞台上下、剧院与观众之间的珍贵情谊。与以上两个展览遥相呼应的,还有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大厅举办的“台前幕后”摄影作品展览。摄影艺术家们多年来深入台前幕后记录下的、舞台之外的鲜活瞬间,都将在展览中为观众呈现。 # t$ y" G2 R/ V: \1 Q
+ z1 b* _# ^. t+ [ c k: o4 |. b
“台前幕后”摄影作品展览,摄影艺术家们多年来深入台前幕后记录下的、舞台之外的鲜活瞬间,都在展览中为观众呈现。
$ Z! L9 q- @% e6 s 此次 “人艺之友日”活动包含“戏剧记忆”“戏剧市集”“戏剧互动”“戏剧课堂”四大版块。共有小型特展、戏剧快闪、群众演出、艺术家创作分享会、音效互动讲座、道具制作体验、文创市集、互动游戏、集章打卡、影像放映、博物馆参观、公益场演出等12项主题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北京人艺基于自身剧场资源、艺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一次全新探索,更加强调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 F& p: ` ?8 g" T& L% W
' r( r* h& Y) r' j2 X" G+ {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与观众分享这份独特的、舞台上下、剧院与观众之间的珍贵情谊。- z! e# x3 u5 _4 N# g
# ~( ^; H. J ^! s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广场,“碰词儿”活动区,观众准确说出选取台词的出处,即可获得集换章一枚。
: e; ~' Z6 p2 l 一起碰“词”儿游戏,让观众在台词中回忆剧目名称,实现集章打卡;《玩家》公益场演出为学生奉上精彩的演出;“戏剧课堂”不仅有“声声入耳”——舞台音效及现场拟声互动讲座,让观众秒变“拟音大咖”,还有“以假乱真”——舞台道具制作体验,由北京人艺舞美工作人员带领观众现场制作特色道具,让观众了解幕后的创作过程;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院史特别导赏环节,由2022级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的学员担任志愿讲解员,为观众们生动讲解人艺历史,重拾71年珍贵回忆。
" E& F; D4 _- |1 n* c/ E9 L5 b * q# n% p" c/ O8 ^7 f& m
曹禺剧场,何冰创作分享会现场,从小剧场话剧《赵氏孤儿》的排演出发,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心得。
9 l, `& h8 y r3 M) _
5 L$ ?2 P# w& O4 o: m5 E+ c7 t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戏剧沙龙内,“戏剧课堂”活动现场,“声声入耳”——舞台音效及现场拟声互动讲座进行中。
# f1 v5 Y& r2 k/ A 活动期间,北京人艺知名艺术家濮存昕、冯远征、何冰、杨佳音、于震分别出现在创作分享会现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分享难忘的戏剧记忆。
0 Y |& B* M( Y O2 ]. x 站在71周年的新起点,北京人艺以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艺术与公益并举,回顾与展望同步。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今年是人艺71周年,我们把观众请进来,和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让观众除了看演出还可以多方位了解人艺,让观众感受我们新的开始。‘人艺之友’就是我们和观众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也期待更多青年观众走进剧场,成为未来的‘人艺之友’。”
( ^1 D& r% G, E' C- R6 ?. ? 3 _3 O/ ? \7 P7 y-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
; C# B3 F$ z2 F0 J$ f9 ^3 t “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 * d! ~) G) G6 }: Q( G
鉴往知今,未来可期。说起来,“人艺之友”四个字并非一句客套话的泛泛而谈,而是源“本”有自。就澎湃新闻记者在“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中的观摩见闻,一本由人艺艺术处编纂整理的《人艺之友报》合订本(1987-1995),将往事一一道来。 ' W2 F6 c9 y' p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 展板 王诤 摄
' Y8 ?0 \( O6 z' I& X. \ ) v7 Y- @: l a. @/ X9 P
“亦师亦友 携手同行——北京人艺与观众”小型特展 展板 王诤 摄1 e- o# g( l. V1 m _4 i9 k* i
, g3 e7 I m% ?, b5 x. P 《人艺之友报》合订本(1987-1995) 王诤 摄. q J. B) U; A% a$ v
自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起,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与观众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诚如曹禺先生对观众所说:"你们是北京人艺的先生,在我们演得不好的时候,你们一方面责备我们,一方面也原谅我们,就像亲人对亲人一样。"
/ |; T) I+ M. e4 _3 R% O) @ 伴随着这场双向奔赴的友情,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友联谊会",简称"人艺之友",应运而生。剧院与观众从一般的互动,发展到有了一个固定的组织机构。第一届"人艺之友联谊会"由曹禺担任名誉理事长,于是之任理事长。成立大会上,于是之代表曹禺院长讲话: ( h; k E6 I- y/ a
“你们是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你们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多少年来,你们爱我们的演员、导演、舞美艺术家以及后台、剧场无数为你们服务的人们。老实说,离开你们,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你们买票看戏,而是因为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 - O9 U! C3 F, @6 O9 l% Z
"人艺之友"成立时,编辑出版了"人艺之友"特刊。之后的两年中,来自从事报刊、杂志编辑工作的热心会员和理事就创立《人艺之友报》的编辑方针、工作作风、试刊、发行、经费、编委及编辑部组成、稿源等问题进行集体研究,逐条讨论并提出了方案。1987年7月22日北京人艺内部报纸《人艺之友报》诞生了! : k# D) P- g' J6 e) x
在1986年11月29日"人艺之友"特刊中,记载了作家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对北京人艺的盛赞。她归纳了北京人艺的“三大绝招”:能固定联络杰出的剧本作者;集中了一批杰出的话剧导演;造就了一个有造诣的话剧演员群和舞台工作者群。
6 N5 ~" N: G& W; T: o% @
: X3 X. J" g8 m1 l3 Q 1988年,北京人艺赴沪演出艺术研讨会上 京沪两地艺术家交流. w2 X4 s) O: e. Y" f: P
) [% f5 i, R. [ s/ X
1991年,《鸟人演出》,观众排队买票。
0 ~5 i/ C; M* { * y a* i% F/ z& o0 ^ u
《茶馆》告别演出,观众送横幅。王诤 翻拍
- R: y+ a% x6 a “常说台前幕后,人艺的‘幕后’非常庞大”
5 w" W% q+ H$ F/ s2 e4 m2 _ 翻阅《人艺之友报》上的文章,诤友争鸣的味道不一而足。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该报开辟有“随想录”专栏,期期都有一篇评论文章发表。1988年6月的《说娱道俗》一文指出,“戏剧家先是对戏剧的商品价值不屑(或不敢)一顾,后来慢慢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过于执’。”可见在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戏剧评论界已经开始从正面讨论戏剧的商品价值。
W4 [- D9 ^, Y- I1 S6 {/ i 戏剧的商品价值首先在票价层面体现。彼时《人艺之友报》也曾辟出专版讨论。《票价也该改革》一文写道:多年来人艺久战首都剧场,戏票总是“言无二价”。虽有起伏也是只限于外部适应物价的上升指数;内部则是几十年的一碗水端平,不管是老将出马还是新锋初试,也不分耗资巨万还是“轻装简从”,票价总是十个指头一般齐。“人艺(未来)也该实行优质优价。” . B2 r9 O) g) b
而另一篇《能不能出售学生票》的文章,则来自北京二外的学子。她当年所希冀人艺能照顾到学生群体“望洋兴叹”的呼吁,而今早已得到落实。人艺目前所有演出场次开票都设有学生票,票价一般在最低票价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 w0 ` N1 g9 p- q* k" m# j 1980年代末,“戏剧危机”讨论开始在中国舆论场上出现。报上也刊载了热心观众《向北京人艺进言》一文。“现在到处都在改革,而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人艺的改革应本着提高演员文化素质,提高表演水平的原则进行,而不是脱离自己的轨道去赶时髦。人艺的灵魂就是人艺的风格,我理解人艺的风格就是强烈的民族特色。”
T3 k ]/ n# V' A; Y 毋庸置疑,首都观众是北京人艺的基本盘,但人艺的观众却遍天下。1988年年底,上海《文汇报》社编辑部召开北京人艺赴沪演出艺术研讨会。当年还是华东师大“青年教师”的许纪霖在发言中指出,探讨话剧如何迎合市民大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失落。北京人艺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就是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因此始终追求“艺术的高档次”。“北京人艺坚持这种精神,就是对上海话剧界最大的挑战。” ) M5 `, V% a) A
“学者型剧院”一直以来都是人艺的一大优势。1989年7月,《人艺之友报》上的一篇名为《北京人艺高级职称演员每人(每年)必须写论文》简讯可见一斑。文中还写到:中级职称演员每年要交一篇艺术总结;初级或还未获职称演员每年要交一篇读书笔记。 & b9 l# q$ n$ k+ A3 R0 q, r& M
一部作品一旦在一个剧场里诞生,它就是由演员和观众一起完成的,如此也就孕育出这个剧场的历史和文化。在没有网络社交媒体的年代,《人艺之友报》上不仅刊载读者、观众的建言与观点,不少人艺知名艺术家也纷纷在其上撰文,或接受采访。
8 x% ?4 a) E: w: n 1988年《天下第一楼》首演后,顾威发了导演手记,回忆曹禺院长当年对演员台词提出要求,“要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好听。”强调舞台表演,“心中要有观众”。85班“人艺五虎”之一的演员王刚彼时还是舞台新星。谈及在《天下第一楼》里饰演官差,他写道,“虽然是个小角色,但我给予他生命,给予他思想,使他成为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B. V! m7 n3 D) F! b6 o
' L2 r: e2 S% W& u/ e$ U 《天下第一楼》第一版演出说明书和第一次演出的戏票照片 何冀平供图
( k k$ T/ @2 h# Q) N) ~ 身在香港的编剧何冀平在看到记者发去的照片后心情十分激动。她通过微信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常说台前幕后,人艺的‘幕后’非常庞大,是一个包容了不知凡几‘人艺之友’的观众队伍。他们的心时刻和人艺在一起,为她喜,为她忧,每一个人艺人,都从他们那里得到过力量鼓舞和鞭策。”她还通过微信专门传来一张《天下第一楼》第一版演出说明书和第一次演出的戏票照片,“这份难得的纪念,他珍藏了三十五年,已经成为文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