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扯淡 : 有个挺有名的段子,叫一只鸡现象。$ O' s! Q* P6 i! [
大概意思是某个导演,拍了一段大都会的视频,放给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非洲土著居民看,结果影片里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观众看了面无表情毫无反应,而当镜头角落里出现一只鸡的时候,观众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内容,马上兴奋起来,就这只鸡的毛色花纹种类大小展开了热烈讨论。
9 }+ s$ P. ~/ B" }' V影片长度大约是 5 分钟,鸡的镜头才 1 秒,导演本人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把这只鸡给拍进去了。) K6 p2 U, K3 l% x7 g4 B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叫做 " 知觉选择性 ",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U s( n0 g5 R$ x4 ^9 H
善良的说法是信息茧房导致 A 接触信息内容和 B 不同,A 和 B 的认知和判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1 l6 `+ M5 v: q$ W, _3 z O
这时候一旦产生争论,我们要接受几方之间不同的认知背景,进而理解到信息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大家观点交换,立场交换,从而使得对话更加和谐,自身也收获进步。
/ M8 V$ k. j; e p我想说的则是不善良的说法。。。
( E3 _6 v! x4 H& a$ j6 q1 R5 C* L3 C0 u0 t I就是为啥有些人在评论社会新闻的时候会特别恶毒,你看到别人家里亲人去世第一个反应是哀伤,他评论则说闹这么大这下赔偿肯定会多,多要几十万没问题,不知道要便宜哪个外人。。。0 O# E$ `7 Q3 a; Q, m( J( j
他也许真的不是嘴贱,而是这种行为就是他最熟悉的模式。。。。$ n# E# z' g9 _
段子出处是德国电影学家,Siegfried Kracauer (1889-1966)1960 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书,叫 Theory of Film: The Redem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i. w& `* W8 \* {& R9 \( J6 _# O
实际上这本书从 1927 年就开始写了,我国在 1981 年首次引进了中译版,起名《电影的本性》,原文确实提了这个事情,但没有我上面说的这么多细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