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一百多个国家已宣布碳中和目标,中国和日本分别决定在2060年和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传统上主要依靠火力发电的两个国家,寻求合适的脱碳方案是共同课题,而氢能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 T. a; K# R! S0 c- N# q. ~
近年来,中国的氢气产能稳步提高、应用领域扩大,去年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日本则在2017年发布了《氢能基本战略》,成为首个将氢能框架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打造“氢能社会”的愿景。1 j% k# h+ W/ |
2023年4月7日,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大兴青云店油氢综合加能站,员工在对氢能运行装置进行安全巡检。视觉中国 资料图
: j: l3 D8 x+ M4 H: i4 p$ Z
4 G. d! t& V/ u“氢能逐渐成为各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推进中日氢能产业合作,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合作共识的具体举措、共谋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体现。”5月10日,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在2023中日经济合作研讨会——中日氢能产业交流会上致辞。, ~% q) u5 {! y1 }" C6 Q9 S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赤松秀一也在会上表示,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制氢、制氨技术,中国同样致力于氢能技术研发且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今后,双方将在两国人民间强劲纽带和企业间经贸往来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氢能等碳中和领域的务实合作。
& w3 F) t7 ]6 m. q. `氢能具有零碳排放的特性,可应用于交通、工业、发电等行业,成为全球增长性产业,但是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面临困境。日本具有技术优势,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双方的合作能否做到一拍即合?. V7 G* Y& x E2 |' ^3 a, B
中日进入氢能竞速赛道
" H7 ~ z) ?( o" _/ s% ^- Y% s氢能具有零碳排放的特性,被视为“终极环保能源”。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从奥运火炬到氢能汽车,再到氢能无人机、发电车以及氢能社区,两国都充分展示了氢能的多元应用场景,刮起一股“氢旋风”。0 w9 [8 k5 g! t+ ~ q; j, o# g
实际上,早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时日本就开始关注氢能开发,2011年福岛核事故给日本“核电梦”蒙上阴影后,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氢能社会”的构想,3年后日本发布的“第四次能源基本计划”中写明“期待氢能在未来二次能源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于2017年发布了“氢能基本战略”,计划到2030年实现每年30万吨的氢能产量。
3 t* \9 H% ^% z( t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加速席卷,日本在氢能发展上提速,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能源基本计划”提出,建立国际氢能供应链,提升社会对氢能的需求。一系列政策推动氢能在汽车、家庭热电联供和发电、工业等各个部门的大量应用,其中氢能汽车和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成为重点。丰田从约30年前开始研发以氢能行驶的燃料电池车,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上市销售。
/ x5 g; R7 r K: M( s) W' \尽管日本在氢能发展上起步早,但受到条件限制,由于缺乏太阳能和风力等自然资源,难以利用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大量制造环保的“绿氢”。同时,日本还面临后来者的强劲挑战,德国政府比日本晚3年制定国家氢能战略,大手笔投入约90亿欧元用于氢能发展。
3 c8 }+ M( s( G K3 x5 M4 g8 o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也正在“快车道”上疾驰。据《日本经济新闻》去年7月报道,日本在汽车燃料电池等“利用”技术方面领先,但最近10年的相关专利申请件数比以前减少3成,以举国之力扶持氢能专利申请的中国超过美、韩、德,猛追至第2位。1 ?, E3 t$ G/ ?0 n$ K4 ^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3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
: B' ]# H) l+ m l1 j值得关注的是,交通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多国正在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2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增加了40%,总计超过72000辆。中韩日美德作为五个主要氢燃料电池汽车导入国家,正在展开激烈竞争。
! s8 n; r$ T( D% `4 ?商业合作的两面
! T! ?: `- a& y7 M/ m1 [. i在2023中日经济合作研讨会——中日氢能产业交流会上,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北京事务所所长黑田嘉彰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中日双方可在氢能燃料电池、节能、CCUS碳循环技术、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加强合作。. [$ _9 `% j6 C* m
黑田嘉彰提到,尤其在氢能方面,日本在燃料电池汽车、70兆帕加氢站和固定燃料电池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并未与中国取得相关领域的合作。! v! V! e$ \& ? n1 z
问及中日的氢能合作领域和所面临的困难时,黑田嘉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是氢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需要在这方面多加努力。绿氢制造、氢能运输等都是中日之间具有潜力的合作领域。目前,日企难以获得开拓中国市场的机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努力,包括成本、性能等问题,而且要寻找好的合作伙伴。此外,黑田嘉彰还提到,对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希望进一步公开和明确开展商业合作的具体信息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2 k2 Y, H- W) z7 u) f
当然,现在已有许多日企的氢能项目落地中国,包括松下电器在中国的首个氢能燃料电池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岩谷产业株式会社在大连建有制氢工厂。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大阪产业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南浦秀史对澎湃新闻表示,松下和岩谷都是大阪的企业,对大阪而言氢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而且2025年大阪举办世博会,氢能将是利用的关键新能源之一,展现梦想生活中的理想技术。日企在氢能的技术方面比较擅长,中国的氢能产业市场规模飞速拓展,由于人口众多,普及的速度可能也会很快,双方合作可以做的有很多。0 \4 X* K9 t( Y9 O& z/ x% n4 ?
谈及后疫情时代的中日企业间的商业往来和合作,南浦秀史认为现在已经进阶到了不同的阶段,过去中国制造业成本较低,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只是从成本考虑,很多日企的工厂正在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但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商品,日企认为中国市场有很多商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