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c8 z1 q. [) g$ B+ _- I
“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 l$ T5 [: A. Y: ^ 一年前,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向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 |6 j6 R1 f0 I+ ~ 广大航天青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转战酒泉、文昌两个发射场,研制三型火箭,用六次完美腾飞铸就大国天宫,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 m& J5 K8 L. u% F: J }4 W/ y/ D- {
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下,广大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把满腔热忱与激情转化为前进动能,在浩瀚宇宙书写无悔青春。$ b9 }. F5 M- n5 z: {: {6 o
1 ~1 e. A! i4 B6 E 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Q% ?9 k; W* J1 m/ B' s; U
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航天事业发展,提出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 p& y3 c4 U' k$ `$ o/ ]+ w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9 L! s2 z. c1 S1 [
一次次壮丽飞行,在通往太空的征途中描绘出最美的中国航迹。这航迹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勇于“挑大梁、担重任”的航天青年。* k1 a/ A& d$ c3 L0 A$ p% }
鲜红的成功旗迎风飘扬,铿锵的宣誓声响彻全场。2023年4月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隆重举行2023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发射队出征仪式。0 @4 F p+ n5 m5 t5 x& S% A
运载火箭是人类进入太空的“天梯”,也是迈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2 }+ g7 `* U7 e" @) ~9 ]8 R 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朱海洋,是“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也是承担我国多个重要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尖兵”。
1 \8 l6 c- C8 R: G" m0 r' w7 z ! }4 K% i. W. D( |5 q! p8 d
这是2023年4月14日拍摄的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朱海洋。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7 a* v( V( E5 o% [; P
朱海洋和队员们深知,每一次发射都是举世瞩目的考验,意义重大,不容有失。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
1 K/ b' t$ y8 j) O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时,恰逢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首战。朱海洋说,“筑梦”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在文昌发射场共同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现场谈感悟并撰写决心书,立下夺取胜利的青春誓言。% z: Q, ^! h0 w$ s$ `, T9 b, @
“在总书记回信8天后,我们攻坚克难,全力保障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首战告捷,航天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以优异成绩践行航天报国铮铮誓言。”朱海洋说。. P/ o, z2 H3 S* Y/ ?/ Q9 i( A4 _
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这三款运载火箭,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三大主力运载火箭,分别承担着运送神舟载人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的关键任务。
" {6 E3 E6 T4 _4 I6 M1 t 作为我国现役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堪称我们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其设计难度之大、研制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K. u- T; H! B; j6 l
工作中,31岁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姿态系统主任设计师黄聪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回信中“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的重要嘱托,积极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探索与研究智能控制技术,拓展专业领域,培育新思路,助推新技术,致力打造创新方案的“育种基地”。
: b8 z3 n* f4 n" a
1 [2 ^: X4 b) Q: v- h" g 这是2023年4月14日拍摄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姿态系统主任设计师黄聪。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 o( k& i9 o( P; N* ^ “通过自主研发与攻关,在空间站任务中我们先后完成了应急轨道规划及系统重构控制、大推力直接入轨高精度姿态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飞行验证,提升了空间站任务控制系统与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黄聪说。
, T. @: f) a- _! H 2 [+ {: ?" x% m" G% o
守正创新:一大批航天青年传承精神品质再创时代荣光: z- D; O7 B6 f, B% _- E0 E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8 c0 ]' U: |, a3 O4 I6 E( F! F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开启新的征程。
0 D7 w- m4 d6 {4 X# ]% ^% R 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是新时代航天青年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3 u& E5 `: q+ L: @, o/ {! N
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3 ~3 O0 F- r F5 b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的郑兴,工作中主要负责天舟货运飞船、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以及嫦娥五号返回器等多个重大型号大型密封舱体的金属结构焊接工作。8 W8 |2 t) d9 k! t8 ~9 p
0 x5 j& ~& c- B* J1 _% I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高级技师郑兴在工作中(2018年1月26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U6 @& f* g* R9 G7 B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在航天强国征程上,需要每一位航天人奋力前行。
; R5 [3 D% } r8 K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体的焊接,是给航天员建造“太空家园”的重要一步,不允许出现任何缺陷。工作中,郑兴和同事秉承老一辈航天人从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就传承下来的精神,始终把“一次做对,一次做好”作为目标。8 r0 o5 D) F9 x" ^: J8 I3 ^! X
3 ]# J1 W/ n! V, w2 f, S; q. z! c
2023年4月14日,郑兴(左一)、郭朝礼(左二)、黄聪(右三)、朱海洋(右四)与同事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 U+ o# I) Q& n* A3 `; e “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航天人硬是用一种不服输的干劲和精湛的技艺确保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按时出厂。如今,我们的条件更好,设备更先进,更应继续奋斗,用手中的焊枪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好每一件型号产品的研制任务,为航天员建造安全可靠的‘太空家园’。”郑兴说。
7 I: g5 Y2 h( k 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用时约44小时;2017年,天舟一号成功开展与天宫二号的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2022年11月,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天舟五号实现了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新纪录。0 V3 ~+ D6 Z; Q' @1 @: Z5 J
刷新纪录的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和实践。1 A$ W& N" C0 |: a- t% c8 E, O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货运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郭朝礼2014年参加工作,9年间一直奋斗在空间站建造岗位上。
. Y5 R4 s3 ?- h ) f0 _% j* Z3 M. V' `
这是2023年4月14日拍摄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货运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郭朝礼。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 ]2 {$ k+ s4 B1 [- @4 M; L+ [ 从工作之初对飞船设计陌生,到参与攻关交会对接技术……亲历了空间站的建造过程,郭朝礼说:“我感到十分幸运,能参与到空间站建造中,每天都是怀着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去完成研制试验任务,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热爱的事业之中,感到无比幸福。”% `% K8 \ f5 R, P, P( \3 ?
“对宇宙来说,人太渺小了。但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集中起来,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有幸成为大群体中的一个,感到很满足。”如今已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f! w8 ?/ u: u X( s: q O
“我充满信心,我相信真正的‘90后’们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笑称自己也是“90后”的戚发轫这样说。
: ^1 H, k6 i, H, W6 W9 M) P }0 O7 R; f5 n
2023年4月24日,游客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3 E& ]8 b0 M9 X+ F% R8 ^' A
* N/ \6 d% M( H* t% x& X0 K
勇于突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 ?$ F. r! p$ M8 G; ?) A Z1 G6 F 西柏坡、天柱山、杨柳青……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名,如今已永久印刻在了火星大地。
9 c! ^; d1 ]. l6 B& b4 ^1 C' z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 Q4 s/ ]% s4 N 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
( q$ ?0 q# X( d6 `, i/ }3 b. V/ \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电祝贺。- a/ X A8 Z7 m2 X; q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C7 r0 T' o6 T2 ]+ \ y 今年前三个月,我国成功实施14次发射,创历史新高。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进行科学探测。/ R9 E8 Z% [7 e3 @+ S
公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联合研究科学成果,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一系列航天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规划发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探索浩瀚宇宙不停步的雄心壮志。
& Y4 q& e- D0 |2 B$ `' p3 X1 c 8 d& ]% K7 r% m0 s
2023年4月24日,游客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参观展出的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5 p( q5 b% F* J! O2 z) c
立下报国志,追寻航天梦。筑梦新征程,一大批年轻的航天战略储备人才走上航天重大型号工程的舞台。
! Y+ m1 Z! S5 _' x2 }, n% h 伴随探月工程同步成长的孙泽洲,34岁就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38岁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时,34岁的张高被任命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同期,4名不到40岁的拔尖青年人才也走上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的岗位。在载人航天领域,39岁的王翔被任命为空间实验室系统和空间站系统总指挥,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型号领军人才。
7 P, ]( o- l5 m8 \% E" H! K5 B, |, _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两组航天员在轨轮换,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实现新突破。: b) v2 {& h! g9 F2 p; r4 o$ a
“作为载人航天的亲历者,我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记忆。”今年航天日之际,曾乘坐神舟十一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上太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陈冬动情地说,期待更多对航天事业怀有热爱的人员加入航天队伍,共同拥抱更广阔的深邃太空。& C0 h+ O% i5 B' s, F+ e4 E
4 J/ v1 @7 g6 @1 ^+ h4 x& {
记者:胡浩、胡喆、宋晨、吴慧珺、张漫子9 C* n: ?. O# `- D4 D
编辑:聂焱、陈海通、胡碧霞、程昊3 X- O9 g# I: O- p8 }
海报设计:段媛媛! i6 H3 R; j; U B& v* Y B" b
统筹:李逾男、方思贤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