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7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智能测绘团队的两位老师带着20名学生,在湖南十八洞村用无人机进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北工院供图, E+ W$ J- R$ F" S% f: X! h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湘西进行野外测绘。北工院供图
v6 [! ] ~, a) k应超在田里操作无人机。应超供图
7 C. y5 f7 X4 ~0 h; e" X; {8 H扫一扫看视频8 X; U9 V+ a3 B8 C8 l9 }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应超一直认为,传统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2021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植保无人机培训班学员,他打算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之路。
% |, k/ t0 G) C3 i. D0 x他操控无人机播种洒农药,他把插秧机、打捆机、搂草机一个接一个开进了田里。
; g: j8 C* |* D3 y% H2 k在学校的时候,应超最喜欢的课程一个是现代化管理,一个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和实践。他至今还记得,后者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新型农业机械设备,让他感到“很震撼”。9 L# b/ y" f( Y8 D6 v2 K7 n0 W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国共有150家涉农职业院校、27所涉农高校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养了一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
! n2 A7 j7 g5 H% p8 E& }越来越多像应超一样的职业院校学生或毕业生,将职业技能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8 ?, s4 x7 h2 R/ W9 i F$ F飞过农田
7 `: U7 x- U( B1 \; Q“传统农业田间劳作全靠人工,农忙的季节,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田里打药、吸水……用工难,用工贵,生产效率低,产能不稳定,成本也高。而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转型,无人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用应超的话说,一台机器甚至可以抵得上100个人的工作量。而且无人机播撒更均匀,“农作物的长势也比传统人工的要好”。下过雨之后,人工无法立刻进入田地劳作,但无人机可以。
9 c8 V. B; ~5 q9 u" w应超现在是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团支部书记、总经理。但比起这些标签,他更看重的身份是嘉兴南湖第一个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0 b& d) I3 S& {6 b3 O
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绿康农业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近3年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稻麦粮食复种指数均达98%,粮食单产高于南湖区平均水平,优质晚稻产量达到1170万斤,成功创建嘉兴市粮食高产示范田。; A& g4 t2 ]% ?% `6 r0 n* \
他给记者算了一下,500亩地雇用50个人完成一天工作,按当下日薪的人工费用计算,将近两万元。如果换成一台无人机,这一天就能省下来1.6万元。
$ i: ?2 E6 b$ N6 _* Y" e凭着这些优势,他的农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这些和应超一样的“新农人”都是90后,几年下来,已经发展成一个在当地“走在前列的社会化服务团队”。( U% b/ i- |- a/ R0 B9 @
团队目前的8个人都是应超口中的“全能机械手”,什么机器都操作得很好,团队日作业能力可以达到3000亩。) B* S* w+ V: f' Z7 o4 p& M
应超提到,每年当地政府都有帮助农民提高技术水平的培训,比如、乡村振兴“头雁”培训班、水稻种植专业技术培训,等等。0 g5 q y: z0 S! j7 C
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最终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发挥了极大作用。
9 S) R" S* @/ S8 b7 I7 |3 T除了带领团队成员参加理论上的培训,他们还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去各地走在行业前沿的企业参观,“不断提升我们团队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时也会让他想起,自己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经历,“在学校收获蛮大的”。
$ X" T9 {2 ]3 M) L1 U去年,应超拿到了嘉兴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青牛奖”,他的农场也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 _5 n6 O+ v; P! t! W0 p
“我们的无人机可以一机多用,能够对农田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也能给饲养的牲畜投放饲料。”应超自豪地说。1 f! X% u& F4 ~3 r$ W& G6 r* z
在应超看来,无人机在农村,可以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只是农牧养殖,还能融入日常生活。疫情期间,他的无人机还被用于广播通知。他希望,将来农用无人机的操作能实现远程化,在极端天气不用出门,在屋里坐着也能控制无人机完成工作。 r! t& |/ r; ?5 q
目前,他的农场利用小型遥控农用植保飞机等设备,成立了飞防服务队,以便培训更多专业技术员,让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3 U h8 @3 N5 J9 ?* ]飞入深山$ s: l" ^3 ]# ~6 p1 }2 }2 j! Q# e
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院”)来说,发挥技术优势,服务湘西智慧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特别的精准扶贫道路。
: d9 l% ~2 s8 J2 H- P2 }十八洞村、踏梯村位于大山深处,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在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智慧湘西领导小组协商之后,北工院负责采集十八洞村基础地理信息。学校决定,无偿为十八洞村的旅游开发贡献专业智慧和力量。
4 n/ | l- H+ F2019年7月,北工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智能测绘团队成立了,两位老师带着20名学生,抵达湖南十八洞村。/ b3 p( Z8 Q5 d% h. i# _7 V' j: A
“风景特别美,但真的好偏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郑佳荣是带队的老师之一,她还记得,从州政府进村的路上,穿隧道、过大桥,周边“都是山区”。村子在半山腰上,“每一步都是台阶”,都在陡坡上。2 i: C& d& a5 y% E) M5 Q
在这座深山的小村里,传统测绘方法有种种劣势,而无人机倾斜测量技术,却能用更短的时间,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五个不同的视角”同步采集影像,拿到建筑物顶面及侧视的高清图像,给十八洞村实景完成三维建模。4 M- `2 }, C! d1 B5 p
该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1831班学生张岳,到现在还记得,自己跟村民聊天,对方给他描述十八洞村过去道路难通,一座山连着一座山。
" m- A6 B. C+ b' h“确实是迄今为止,我去过的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张岳感慨。他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跋山涉水在山间作业,对十八洞村、芷耳村等村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的工作。
. c/ ^, h& T4 b% w据郑佳荣回忆,团队当时在无人机上用的是五镜头摄像机,在村子周边布置了6个用于定位的像控点,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当地经常下雨、起雾,拍摄工作用了三四天才基本完成,拍摄的照片数量超过3万张。团队又用了一周的时间,用这些照片完成了建模工作。
7 v. i4 |: ?3 F# G! o“现在我们的无人机技术升级了,已经不用布设像控点了,可以直接进行定位。如果现在去拍,大概只需要花两天时间。”郑佳荣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这几年技术发展得非常快。”
- j! x/ }0 T7 r/ p" j7 Y4 }2 V# [( F最终做好的模型,应用于国地通一体化时空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技术能够把十八洞村特色农业推向全国,利用旅游业提高农户收入。“在助力十八洞村的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郑佳荣说。& K2 W5 T& n( r( H. z6 d U
同年11月,智慧湘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麻遂豹、魏宏腾,来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实训基地,学习应用技术专业(智能测绘)无人机操控及数据处理的相关技术。学院对两位学员提供了免费培训。
4 C5 w2 x1 F4 t1 a' z1 \0 U. T目前,两位受训人员都已经完成了无人机操控理论及模拟机操作训练,获得无人机操控驾驶证,回到了家乡十八洞村,利用所学,为家乡的产业振兴做更多的事。
% F* n5 Y3 p4 d/ |9 S4 z2022年,北工院再次开展了“引智帮扶”工作,学校的无人机团队开展无人机航测,制作成三维立体高精度地形图,为门头沟区清水镇西达么村、小龙门村的村域规划、建筑改造等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为其特色民宿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最终,“门头沟清水镇西达么田园农趣谷乡村空间规划”入选了2022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7 q5 Q' U. W1 ]1 J
飞向未来
/ O, d: ~0 Q- \' x& ^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应超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他不断学习新的农业设备的用法,巩固自身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了解。他意识到科技是支撑机械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最近正在学习关于数字化技术。田间的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可以监测田里面的各项数据和指标,与他正在使用的机械化设备结合,“可以更精细地在田里进行作业”。! T0 }7 U0 w; R6 D# k* q
据了解,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了农民大学生学历培养计划,构建了“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嘉兴模式”。其中,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在积极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借助无人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大疆创新、杭州启飞智能等植保龙头企业,聘请国内植保领域权威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开展了植保无人机组装、调试、操作等一系列社会技能培训。同时,学校还申报了浙江省技能无人机装调与检修工考评员培训基地、中国民航V类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培训考试基地。# e; B3 }( X; k* t$ l
另一所位于浙江的职业院校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也有多个专业可以对接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该校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的学生江程通,去年获得了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奖学金特别评选奖,还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
! c* E$ I7 \/ G; f7 G在飞行器竞赛中,江程通与本科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了2项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如今,他是台州市无人机科普教育基地宣讲老师,还组建飞行器竞赛社团和服务社团,努力担当飞行器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和飞行器使用的推广者。6 {5 n, b* S! r, w
对无人机感兴趣的还包括其他专业的人。两年前,当时才19岁的黄浩文动了创业的念头。作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这位00后年轻人了解到,目前国内主流的民用视频拍摄机、工程测绘牵引机、农田喷洒无人机,以及具备红外探测的搜救无人机,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安防应急、野外搜救与搜查、航空测绘、交通执法等。
8 V8 M0 e* z% F2 h' _; N, Y) L% F: h“当时觉得这个行业属于高新技术,感觉很有市场。”利用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2021年5月,当时大学二年级的黄浩文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 ~& `5 h- C0 S1 h" d% Q' R6 a两年下来,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拿到的最大一笔订单超过了10万元,是用于牵引和测绘的机器,据黄浩文了解,那些机器最后被使用在某个乡村的桥梁建设中。" n# p: `" Q" N: s
出身湖北黄冈的黄浩文,小时候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对于乡村的印象是童年的“无忧无虑”。但他也感到,目前无人机在乡村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局限,接受度并不高。无人机想要在乡村广泛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推广。
- h6 W' X4 g. E1 s. M0 G2 m; H尽管已经逐渐步入正轨,黄浩文还是认为,目前市场“太卷了”“有点饱和”。这个年轻人也还在不断尝试着寻求突破,想在无人机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 G Q7 J. S! b这些职业院校学生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的理想与现实,都已搭乘着“无人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 U4 y& X9 d4 S* K( a" I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V ?9 o- }5 @7 C* F& s j6 G编辑:聂粤 + W0 X! q, D4 c8 z4 c0 G2 Q9 _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