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h0 e1 X B$ h4 |+ t 关注乒坛的朋友们都知道,国乒奥运冠军、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最近状态出现明显下滑,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遭遇败绩,对老将马龙、奥恰洛夫与晚辈王楚钦、张本智和、赵大成等人都出现了败绩,这也引发了球迷们的密切关注。 b( k' f5 }4 F: J& c" e. m$ J8 @
个人认为,樊振东目前遇到了恩师王皓(现任国乒男队主教练)当年同样的技术困境,那就是:台内第一板上手质量不够高,想形成多板相持,但许多对手不给他们拖到后面的机会,第一板反击就非常凶,于是便被打乱了自己的固有节奏。
: {# P+ G5 Y3 c" O 想当年王皓凭借反手直拍横打纵横江湖,但在面对马琳、张继科时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樊振东不可不引以为鉴!! S7 F4 L0 P5 P
. \/ E( q: c4 U 众所周知,乒乓球男子选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要远强于女子,因为男运动员的力量相对更大,所以击球质量也更高,而女子选手则长期偏重于稳定压倒一切,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注重单板质量的对抗,但也无法与男选手相提并论。0 B0 f" u; r6 ^6 ]: @
但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是何种打法,大家都要在凶和稳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有人喜欢先凶再说,第一板进攻就加质量;有的人则希望先稳为主,先保证不失误,然后再进行实力球的对抗。4 t% n$ F; D5 V z; E6 C
虽然不同时期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要求各有侧重,但前三板能否迅速高质量上手依旧是影响比赛输赢的关键,前有发球抢攻、后有台内拧拉,其本质精神都是一样的。
) z" S7 I% e* {$ x 0 y2 D' g# q1 @; i* F
其实王皓在出道的时候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利用了直拍手腕灵活、台内动作幅度大的优势而开辟出了反手横打全面拧拉的技术体系,但职业生涯始终存在第一板上手质量不高的问题:早年的直拍横打显得慢而轻,后期有旋转但没速度。
. j6 _# i2 ^6 i, P _' W 所以当年的人们评价王皓打球像“站桩”,就是先在台内把球拧起来形成上旋相持,然后自己就开始退后半步、像扎马步一样稳稳发力,有如鞭打一般组织两面进攻。
$ I% o8 V5 H: W) \. } 王皓这种打法的优点是后劲绵绵不足,颇有武侠小说中所谓的“内力雄厚”的感觉,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手未必会给他机会,比如马琳就喜欢在前三板预判准确后正手爆冲王皓,而张继科则利用更凶狠的反手在第一板就强势反击王皓的直拍横打,效果非常不错。
- ?4 z" U7 g" J : i2 G9 |' W c4 y; U2 E
时过境迁,樊振东在国乒崛起后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虽然他是横拍选手,但也和王皓一样喜欢在台内先拧起来形成相持,然后进行比较稳定的上旋球输出,其优点与劣势和恩师当年如出一辙。
5 k7 c% X' Y! g3 g9 i 所以我们看马龙等人就是趁樊振东在台内第一板上手没质量的时候迅速发力,占得先机,而如果双方拖到比较固定线路的多板相持时就是樊振东占优了。此外,随着国际乒联新球改革的推行,樊振东也容易被力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反手利运动员压制,同样输在单板质量上。) J3 Q% {: V$ l* p3 ^
常言道:“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如前所说,以前大家注重发球环节,就是因为能给自己制造抢先上手的机会;后来大家注重拧拉技术,也是能在第一板接发球就形成优势。+ \ W8 \4 |, ?; c' [4 j. U
4 e4 x/ R. D, B0 ?2 q+ ^; T. t8 h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横拍选手还是直拍运动员,大家都能实现台内拧拉上手,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谁的拧拉质量更高,谁就更占据主动;谁的质量不高,谁就容易被对手反攻成功,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柄”。+ z& ] ?8 x7 p$ Y4 J W5 B! z7 [
其实王皓、樊振东的问题不仅限于他俩,而且还普遍存在于许多国乒年轻选手当中,他们都是接受了拧拉体系后成长起来的运动员,但却“同质化”非常严重,习惯了进行中规中矩的上旋球对抗,一旦被对手打出的高质量回球打乱节奏的话就方寸大乱,的确值得反思。
& f8 \$ h0 [+ b8 G; A 现在樊振东要么苦练第一板上手的质量,要么增加落点和线路的变化,必须做出改变:他和战术型打法的马龙不同,现在不抓紧时间,年龄越大下滑的速度只会更快,时不予待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