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回复: 5

野心与梦想:国产大飞机浮沉五十年

[复制链接]

1696

主题

650

回帖

705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058
发表于 2023-3-9 14: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3 n' q& d9 z6 t2 k$ a            1999年10月3日一大早,一架通体灰色,还没来得及喷漆的150座客机从上海宝山的大场机场缓缓升空,飞机上只有三名乘客,当过空军一号驾驶员的美国人别林斯,波音驻北京代表处的飞行顾问罗伯特·约翰逊,还有一位中国观察员。' U% x; C! z% j  ^$ [% ^+ Q
            飞机升空后迅速爬升至1.1万米,沿着东海岸一路向北,飞到靠近山东半岛时又调头折返,原路返回大场机场。第二天,提前拟好的新闻通稿登上了各个地方日报的重要版面:中美合作MD-90飞机在沪首飞成功。
. u3 P9 _0 H8 S) m3 s            1984年,上海汽车和德国大众的合资公司落地,技术换市场的桑塔纳模式登场,这启发了在运-10项目上进展缓慢的中国航空业。航空工业部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引进了当时麦道的MD-82飞机产线,希望在民航业复刻桑塔纳的路径。
1 r0 V# \7 m3 ?. D0 W0 j) e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美合作一共组装了35架MD-82/83飞机。以此为基础,1992年,航空部又与麦道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口径也从“中国组装”变成了“联合研发”。; a! }5 T9 `9 S' b, [
            MD-90是当时技术上相对先进的民航机型之一,中国航空工业的精锐力量悉数参与,上航、西飞、沈飞、成飞各自承担了不同的零件和装配任务。
. [2 g- Z" U. }3 h) t1 W# K            1999年10月,MD-90在上海总装完成后,首次试飞成功,原本的国产化率目标是70%,完工时达到了90%。2000年2月24日,第二架MD-90在现场的鲜花与掌声中圆满试飞。  J+ f# e" M2 @$ d- Z- W
            然而,伴随着MD-90的升空,中国国产大飞机的梦想却一头扎进谷底。
+ G! n+ |% k6 G4 ]) n5 s& u            1997年,波音兼并了财务状况不佳的麦道,麦道生产线随即被关闭。随后,民航总局提出:国内MD90飞机与波音同步停产。
. k* |( C: j3 M% m" `! B$ k; M            时值第一架MD90在上海进入总装关键时刻,中国方面已经按20架飞机的需求采购了设备和材料,正在总装的两架MD-90原本应是起航,结果成了绝唱。% J+ r! x; Y; @8 f
            2000年,第二架MD-90试飞成功的同时,数千名工程师正在附近的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忙着销毁和MD-90有关的一切材料。按照波音的要求,四个飞机制造厂共近5万个图号的图纸,85吨的技术资料,700万字的功能试验文件,860万字的工艺标准必须清空。8 I$ T! f3 ~! V5 v2 F+ u% T4 y
            经历了运-10的跌宕,MD-82/83的蜜月,中国航空工业为之付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的大飞机,顿时陷入了迷茫。
& W& f3 g8 _* m6 g            MD-90客机            , o& \6 g7 I& q2 h  [+ k0 ^6 c
            在大飞机验证飞行之前,中国民航飞机制造的历史已经踽踽独行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外资工厂、院所教授、政府官员、海归精英、资本掮客等一大批人物逐一登上历史舞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4 n8 T8 g+ T! y" K  h            坚强萌芽(1970-1986年):运十计划,以首长专机为目标的高成本制造,商业化意识几乎为零;% w: M$ F2 V7 N4 i0 G& |
            混乱年代(1978-2000年):外资企业麦道登场与中国联合研发组装,象征着技术换市场的彻底失败;
1 D( o& S% Q/ e3 @            全面对决(2008-如今):C919大飞机登场,核心零件外采+自主组装模式出现,市场化路线成为阶段主导。
# ^) b5 N( w# Q; m/ P# k9 z            如果说芯片是工业和科技的皇冠,那么大飞机就是皇冠上那颗最显眼的明珠,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对GDP贡献的那一行数字。" A8 j% f! D: _8 k; h
            历史的教训9 q3 X) n6 e6 O3 J
            上世纪90年代,航空部制定了民航飞机制造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国外提供技术和设备,中国负责装配;第二步,中外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 V6 M9 p5 Q+ y2 U% D
            在这个宏伟蓝图之下,找到一家手握核心技术、设备,并同时渴求中国市场的合作方是最基础的一步。7 [5 B' \: k/ \# I3 Y8 o
            彼时,曾经睥睨军用机市场的麦道,转型民用机后,也在波音和空客的夹击下有些走投无路,有意通过中国市场挽回颓势。$ g! F$ g9 o+ t' j! k" q
            1984年起,双方一拍即合,快速上马了MD82/83飞机的组装合作。合作期间内,中国方面一共装配出了35架MD-82/83,双方合作一切顺利。5 S% Y3 F6 T+ A$ {" H; t/ }7 C
            在此基础上,航空部与麦道又在1992年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后改为20架)更新型号的MD-90合同。6 [. @! o6 W1 _4 @
            1997年,MD-90项目全面展开。与前期中国只能进行简单组装的MD82/83项目不同的是,MD-90项目中,麦道只给图纸和原材料,零件制造到总装试飞全都由中国完成,中方需要经手的零件从2000多项猛增到40000项。
5 F" a! }: P' {+ |/ S            中国企业作为飞机干线主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的系统管理能力、总装能力、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等能力,也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肯定。
( t: |# K# q" i! Z0 y; [2 q& o( D            没想到的是,一切都按照最初计划完美实现之时,“老朋友”麦道,在这一年的元旦,给中国人送上了一份大礼。
1 d/ ^' h" N0 [7 `  b3 p! C            1997年年初,第三次石油危机的余波,加速了亏损二十多年的麦道被波音合并。而与波音原本产品系列有冲突的MD-90项目,也被波音要求不再继续投入资源。
. w/ y' j9 c8 a            然而此时,中国方面已经按照5-10架的生产计划准备了对应的设备、人员和管理系统,无论是生产2架还是200架,这些成本都是固定的。而且,麦道提供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还在源源不断运抵上海。
0 z3 z5 M& Y4 I' f            于是,一片错愕中,国产MD-90完成了两次完美试飞。然后就被长期停放在大场机场的试飞站,无人认领。4 A6 N1 M7 y* V9 i  z4 d: U9 A
            与美国人的麦道项目流产,让航空部在1997年再次将希望寄托在了欧洲的空客身上。6 e& I2 o5 U% b+ ?' [* n& {
            当时,100座级飞机是民航飞机中的一个真空地带,同样垂涎中国市场的空客抛出橄榄枝,愿意为中国市场打造一款108座的AE-100,由中国制造组装。( Z! u3 T  ?7 e6 z* q& |& K* ?
            随后,中航工业总公司和空客签署了AE-100项目的框架协议。作为“回礼”,中国从空客采购了30架A320系列飞机。: c& w% j5 u+ u6 l$ f
            正当中航宣布成立AE-100飞机项目西安现场指挥部,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时,空客却开始频频发难:# M# P9 ?4 v# N
            先是以中方能力有限,控股困难为由,提出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技术转让费,后又开始在国际舆论上造势,称“100座级别的民用客机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上不可行”。' e9 F8 i$ u: [* \( ~, B7 ]
            可笑的是,对外宣布与中方合作的AE-100项目终止后,仅仅四天,空客就高调宣布了其自行研制的107座的支线飞机A318,设计概念与AE-100完全相同,堪称“借尸还魂”。
1 k; T  i& ?2 j8 @            于是,这场与空客的合作,以一种飞机制造全落空,采购订单先送出去的诡异方式无疾而终。
/ F. P; L1 C* P! X6 `6 C            9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实际上只走出了第一步。+ U2 P7 p8 ]9 i2 Z9 e; v) T
            组装的价值5 b8 @, N$ m  C0 D
            接连被美国人与欧洲人摆了一道之后,中国航空业确定了新的思路,一是不再寄望于海外的技术转移,二是先集中精力攻克更低技术难度的支线飞机,为自主研发大飞机探路。
9 f, z% u1 }# r- }, P/ x            2002年9月,70座~90座的ARJ21支线飞机研制立项。时值“9·11”之后的全球航空业萧条,ARJ21在这个背景中上马,可谓踩中了航空工业最后的机遇,美国《航空周刊》当时评价说:
6 m6 H! ]6 b! Z/ |            如果40年后中国在全球航空业发展成为一个竞争力强的对手,那么我们应该说,他们是从ARJ21-700飞机开始的。+ j% e: \0 f- Z- @7 G; ^/ L/ p
            2007年,首架ARJ21-700飞机在上海总装下线,一年后成功完成首飞。有了支线飞机的研制经验,国产干线飞机项目也很快提上了日程——也就是C919。
' g  ^8 B8 v+ h            不过,即便有ARJ21作为基础,C919从2008年立项到2015年总装下线,依然花费了近十年时间。2017年,C919在上海首飞成功,浓缩了中国民航工业近半个世纪的浮沉跌宕。$ Z; o2 P+ @! y: _- ?4 [( m' l: B
            2022年12月,拿到国内适航证件的C919正式交付了第一架飞机,这意味着100小时验证飞行阶段完成后,国内乘客就可以乘坐C919了。* A4 M4 Z; ?8 |: B% \' s% u5 |0 _
            C919            
+ |" d& l6 }+ R8 J            从2017年试飞到2022年交付,恰好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半导体产业薄弱环节充分暴露的时期。风光无限的C919,也被波及成了舆论里的靶子。毕竟号称国产大飞机,国产却只体现在轮胎、隔音棉、地板内饰,发动机和关键机载设备却是清一色的进口。
- e6 R) _3 N: ?/ O; P; J            尤其在发动机领域,迄今仍被美国通用、美国普惠、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劳斯莱斯)和法国赛峰排列组合出的6家欧美合资公司所牢牢把控。/ _; Q0 w3 z" X- _
            比如C919现在使用的LEAP-1C发动机,就来自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的合资公司CFM。/ C5 h, k$ ?5 r2 d, u
            甚至出于商业竞争目的,CFM给C919定制了一个丐中丐版:重量和长度都比波音的B型发动机增加了40%以上,推重比太差,导致C919的航程只有4000-5500公里,而波音737MAX的航程有6000-7000公里,极大降低了国际航线的竞争力。
' V& F( @# X9 Y2 h  U            争议也因此甚嚣尘上:核心零部件大多进口而来,到底能不能叫自主研发?
$ b  S6 Y! ~/ ^. ?            实际上,飞机能组装成功,就已经是一种顶级制造能力。
9 m# w5 {8 f0 U" f7 X; v+ K            飞机制造本质上考验的是对几十万零部件进行选型、协调、管理的“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整体设计规划和精密控制的水平。
  Q7 x9 j2 s/ ~" G( t            做消费电子,把CPU内存硬盘等零部件往主板上一插,就是台能用的电脑;但造飞机,把发动机买回来装进飞机壳里——这玩意它飞不起来。
/ w" X$ P' D( s) Y# \0 J            1994年6月6日,西北航空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解体,原因就是减震交换平台后面的倾斜阻尼插头和航向阻尼插头错插了[1]。
+ F5 d& D$ L& V            ARJ21研制过程中,燃油箱的放油切断阀与辅助动力系统(APU)供油切断阀一开始被相邻安装,间距不足8厘米,但两者连接器型号和规格都是相同的,就存在插错的风险[1]。而一个飞机中,这样细碎的零部件,足足有几十万个。
3 K, \/ l+ \$ r( R! C            与此同时,组装好之后,还要做到“完全”不出错。举例来说,商用飞机有一个10(-9)标准,可以简单理解为,假如每周往返北京上海一次,军用飞机的安全性设计标准是20年发生一次机毁人亡事故,商用飞机则是2000年发生一次,目前,商用飞机技术水平实际能够达到的标准,是6000年发生一次[1]。. f! D& U7 _& R# E; r9 B
            C919有几十万个集成模块,将这些零部件无缝对接,哪怕每个都是99.99999%的准确率,累积起来的正确程度可能也就只有90%。
/ u' Z. w9 I- a+ E* Q            把发动机、航电、飞控、液压等系统集成起来,制造一架达到适航标准的大型客机,其难度绝不是CCTV科教频道里“大爷自购零部件徒手组装飞机”能够比拟。6 \# T* U3 v0 _5 K1 z$ Y$ O
            最重要的是,飞机组装也意味着零部件的自主采购权,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和消费电子不一样,“拼起来的飞机”本质上是一个供应链平台。7 T# f1 `2 z' y9 X1 F* w$ j  N! n
            ARJ21立项时,由于全球范围内新飞机项目很少,通用电气为了拿到发动机订单,在竞标时的报价非常低,并且主动推动国内的制造商合作生产。但到了C919研制阶段,一些发动机零部件就已经能在中国生产了。9 ?$ [' F, i# j
            这其实也是决策者当时的预设。经历了MD-90折戟,无论是财政的投入力度,还是市场主体能够调动的资源,在当时从零开始研发大飞机无异于天方夜谭。在这种背景下,决策层制定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策略:
, p% N: L  n, `/ r( e6 O1 |            第一阶段,先主攻支线客机,取得FAA的适航证,力求具备市场竞争力。" x7 Y+ j0 N/ _6 g% o) Z7 U4 R0 M, v
            第二阶段,量产支线客机的同时,启动国产大飞机的研发,核心部件暂时从国际采购。/ r- E5 ~& t- R) K7 g6 E
            第三阶段,同时自主研发发动机、机载系统,实现国产化,最终形成完整民航飞机产业链。
: s3 Q( X" j+ H6 |5 l6 F% ^. |/ A            这三个阶段中最难的恰恰是第二阶段。原因在于波音和空客的核心能力同样体现在于系统集成,波音787的国产化率只有35%,而空客的供应商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用波音副总裁卡罗琳·科维的话来说:
1 R2 |9 [8 G  R            “如果买来零部件就能轻而易举地组装飞机,世界上就不止波音、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了。”% t+ F" t% W9 _8 Z" e* r6 S0 H
            技术or商业5 i. {& U9 m; V' L! ^
            当然也有人质疑,军用飞机我们都能做到核心零部件自研了,为什么在民用市场还要继续给外国人送钱?' A  l5 h2 P  ]7 U
            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做民航飞机的难度,实际上比军用战斗机的难度还要更高
4 F# W: Z  n( y+ {3 B            比如在安全性指标中,交通运输部规定民用航发的空中停车率为0.002-0.005次/1000小时,而军品约为0.2次/1000小时,相差百倍。加之民航对发动机还有油耗、成本等综合考量,实际上发展难度更大。
5 H: a/ \$ U) r# W  R5 M" }  i            而长达几十年的探索期内,中国航空工业面对的挑战除了技术,还有商业层面的平衡难度。- e  n. r6 q/ D4 {1 }7 h
            和高铁以及军用产品不同,民航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就算各大航司有意使用国产,也需要先考虑自己兜里的预算究竟还有多少。; Y# |9 I$ r3 S  }
            与麦道合作MD-90时,原定生产150架飞机,全部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即使勒紧裤腰带,能购买的理论上限也只有25架。- c1 h1 @$ i8 i# V7 c/ G' H
            于是,1994年,中国方面和麦道重新协商,商定向麦道采购20架,合作生产20架,中国以学技术为主。由于亏损严重,当时每架飞机还需要财政补贴800万美元[11]。# _7 g8 C( A. ^6 i+ h7 `# T7 X9 c4 u
            然而,由于中国还在技术爬坡,实际制造成本比预计的量产成本还要更高,民航只同意预订美国生产的20架和自己造的5架。以至于其余15架国产在规划中的MD-90迟迟没有找到原意预订的买家[11]。/ Z' a. m8 f" M: N( u. t$ b- X
            后来波音关停产线,预计生产20架的MD-90,实际拿到适航证的只剩2架,就这也没能找到买主,理由依然是成本太高,航司“不可能专门为这两架飞机配置技术维修队伍[12]”。( ?3 A, f' e# v0 P
            而在具体的设计和制造环节,即使各项技术指标做到全优,民航客机的买主往往还要考量油耗和以及实际的航线规划等问题。: e' j3 c9 R8 f- W( c
            民航工业史发展到今天,不乏技术上成功,但商业上失败的案例。2007年,空客推出了全面超越波音747的宽体客机A380,载客量迄今全球最高,航程也接近民航业最高水平,被奉为空客的“家族明星”,项目之初,业界一度预测A380能卖出1000架以上。
/ c, a5 g5 c  v, s2 P5 @" X            然而,这样一架明星产品却在短短14年后停产,老款的波音747却翱翔了半个多世纪。( j( _+ G' T1 V$ Y
            A380失败的本质在于空客对航空市场的错误预期。超大客容量、超远程航线的飞机只适合在重要的国际枢纽间往返。在波音747流行的年代,二三线城市的旅客得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国际机场,才能飞到欧美国家大都市。+ i3 w8 t" Z& ]. Z
            在这个背景下,500以上座位的飞机,理论上市场想象力是很大的。
- ^( S+ q7 s: N0 D6 E8 h            但问题是,航空公司出于对上座率的担心,实际做法是增加中小航班班频次,通过中转承接二三线机场的乘客,而不是使用更大容积的飞机实现一站到底。  \  p/ H: V% V
            相应的,对大承载量飞机的需求自然就减少了,全球各大航司接连取消A380订单,第一大客户阿联酋航空直接砍单30架。" U  k0 I8 R$ j) |) A6 U2 L+ i+ A
            平均来说,一架飞机至少要卖出420架才能回本,A380最终的成绩是251架。
3 a2 A( U9 `( {2 \            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不能把军用发动机放到民航”这个问题。和半导体产业有点类似——造一块纸面性能强劲的芯片并不难,但难的是有愿意适配的下游终端产品、围绕在硬件周围庞大的软件开发者,以及最终为研发成本买单的消费者。
% [5 W4 P3 ^& L6 ~- {" f. T/ \            这里面,市场是关键词。, Y/ C7 `; s2 s0 H
            与此同时,航空发动机是个典型的渐进式创新门类,尽管中国在军用航发领域的研发经验长达70年。但对民航发动机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大飞机立项后才开始的,和欧美相差了半个世纪[5]。6 G: d4 b& a5 g7 A0 H5 ^, t
            对国产大飞机而言,发动机是又窄又险的独木桥,交付数量是绕不开的里程碑,两者都是必答题。
7 U- z- ^0 r* x8 y- t' T7 I: Q7 C- f            尾声
2 W+ S& {! w! |            波音747项目的总工程师乔·萨特写过一本《未了的传奇》,记录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w! s7 Z9 V5 \; u' T4 ~            1980年,乔·萨特和一众波音高管来到中国,参观了模仿波音707设计生产的运-10飞机,乔·萨特在书中写道:
. w: g1 A6 `* U4 N& x            “当时有超过50个中国的工程师和政府官员陪同我们一起参观。我观察飞机,他们则好奇地看着我的一切动作,围在我身边,我盯着飞机的机身、机翼和起落架看的时候,我看哪儿他们也看哪儿。3 a: X2 C" |/ h7 s0 K! g0 T2 z
            当我告诉他们我觉得运-10看起来是一款好飞机的时候,他们如释重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正在检阅部队的将军。”
$ F5 \3 O; N- Y2 r2 J            航空工业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强大的外溢效应。在波音分包项目里吃尽甜头的日本人,曾对500项技术扩散案例做了研究,发现60%的技术来源于航空工业
' }1 x# N0 u0 \# m6 F( a/ H2 q            如果将民用船舶业对产业拉动以1元计算,那么家电为45元,汽车为80元,而大型客机为800元。4 g! D3 v: l/ N8 v" @$ q! K4 J4 H
                        
* h" w& }3 H2 q! D0 p            而它的复杂性在于,每一点的进步都依赖精密的设计与大量审查和验证,以及在市场中换来的商业竞争力。
3 @! I' J$ s" F" o4 K  J            波音的767分包订单几乎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日本高端机床的成功,时至今日,787机体和机翼部分的几乎全部生产都在日本进行,但日本的MRJ支线客机项目在经历频繁的超支和超期后,依然胎死腹中。) T3 p6 u' O6 W# k# X8 x
            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大飞机的产业链,还是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依然是一门尚未结业的大考。
! e, |  l% t! r8 g. S3 ~, H            参考资料
, K8 {9 \9 @# s' F+ ~6 K  C. J            [1] 一个国家的起飞:中国商用飞机的生死突围,刘济美
5 J" N: q$ B  ?            [2] 中国航空工业何去何从,王小强( i% g/ v0 ~( c3 y7 _) P
            [3] 中国民航现状及其问题
- C* @( Q! A, O6 V            [4] 逐梦蓝天:C919大型客机纪事,刘斌
! S1 x* ~$ W" |  o3 Z            [5] 中国大飞机何时用上“中国心”?刘大响:国产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新京报
6 u# O" ^- Y) Q4 K$ h0 Z            [6] 中国商飞往事,饭统戴老板
5 e; _7 w4 l4 `7 ^% q% C            [7]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乔萨特,杰伊斯宾塞
4 C5 Y6 U) X) }4 P            [8]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路风& D9 G" T9 J3 g/ S, V
            [9] 亲历MD-90首飞,杨伟江! R' S' M9 o0 j- i+ J( }  {4 v% m
            [10] 中国为什么要花46年建造大飞机,汤小平, {. O0 o9 {% [6 ]2 K0 Z1 i8 r
            [11] 中国民航工业的现状及问题—— MD90干线飞机项目的上马与下马,大公报
  W  o2 A3 o! Q% g: O            [12] 上飞总装的两架麦道MD-90飞机被买主拒收,南方周末
5 @3 x9 e$ N" R, M: w5 N            编辑:刘芮/杨婷婷
' p- i" E. n2 O6 S            视觉设计:疏睿7 ^% h5 @6 y3 k- @3 R: H
            责任编辑:李墨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5

主题

718

回帖

707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071
发表于 2023-3-9 14: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加油中国!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5

主题

690

回帖

664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643
发表于 2023-3-9 14: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没有核心技术,被别人收拾得好惨!中国加油!!!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3

主题

737

回帖

645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456
发表于 2023-3-9 14: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混乱年代1978-2000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1

主题

735

回帖

715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56
发表于 2023-3-9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前路漫漫其修远兮?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9

主题

713

回帖

70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028
发表于 2023-3-9 15: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其重大意义,伟大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7 07:21 , Processed in 0.0417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