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杜的读者朋友大家好,见字如面。5 k5 g: _3 e" {$ f
本周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很明确:再次拥抱核心产。理由几点:$ v1 y) a% H9 X+ J E* a/ S- O' O+ ~
1、过去三年,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本质上讲也是一次行业洗牌的过程,或者说是供给侧出清的过程。随意举例几个大家熟悉的行业,例如: }& C( N9 G0 n7 L# P# J/ X
(1)地产,只有少数头部企业还有拿地能力,未来少数头部国企吃市场份额是清晰的路径。
7 j, n- r8 B4 g9 [" [(2)白酒,目前头部名酒的动销回暖,但大部分还处于去库存阶段。小酒厂相对艰难,过去几年茅台镇随便贴牌的酱香小酒厂风光不再。1 B+ j+ `4 T, }1 m; @* a, ~7 {& r0 c
白酒这个行业很有特点,表面看是品牌,背后是价格带,以及依据价格带区分的消费场景。从几十块钱的光瓶酒,到 300-800 块的次高端商务酒,以及 1000 块价格带和 3000 块价格带的高端商务酒,其实每个价格带的消费人群是独立的,而且逻辑都是消费升级。几十块一瓶酒对于工资只有 3000 块的人来说,也希望能喝点牌子的,好点有质量的,这也是消费升级。至于茅台、五粮液高端酒的社交逻辑,我过去七八年一直在讲,现在也被人讲烂了,本文就不重复了。0 _2 ~5 N1 N! O
概括来说,各个价格带的品牌,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4 ?- D7 E, M; s& e7 I
(3)医药、医疗集采洗牌后,基本进入稳定阶段。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趋势不可逆,医药、医疗的渗透率提升,是长线逻辑。但研发费用投入高、具备核心专利技术或者配方、具备规模优势的创新药、中药、CXO 以及医疗设备等龙头企业,会继续做大做强。
. @6 `4 @3 c% Y(4)化工领域,产品都是标准品,一般不存在明显的消费者心智差异,核心竞争壁垒来自于成本优势。规模优势、技术升级、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低等因素,导致未来化工领域头部企业会强者恒强。. S- w0 @0 P& E, s" e* l
(5)互联网领域,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见顶,用户规模扩张降速的阶段,已经很难找到便宜的流量洼地。在存量市场里,大厂之间开始相互进攻对手的腹地,行业越来越卷成为常态。只有具备深度护城河的龙头平台公司,才具备开辟新变现能力的途径。5 Z# q% u9 E e7 @0 {9 G" M* h; {
2、A 股全面实行注册制,理论上小股票的供应会源源不断,没有亮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会随着新股的发行,失去市场资金的认可,估值会不断下移。资金会越来越倾向于投给根据确定性的有壁垒的核心资产。9 o* i) t5 s( d5 K E& y+ l4 I2 d
3、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资本市场包括一级市场,无脑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资金会相对追求回报的确定性大于弹性,至少接下来一段时间是这样的。
: A5 O0 G/ h, ?* x( I基于上述分析,老杜管理的基金,未来 2-3 年的管理思路也很明确,就是拥抱核心资产:- Y, ]2 g7 s( _; u' v
(1)消费复苏是必然清晰可见的路径。
) ^3 @$ b1 x; ?1 a9 P消费里,论商业模式,白酒是独一档的存在。高端白酒龙头一定是重点配置对象,其他价格带,会根据行业跟踪的情况,动态调整,主要看谁能放量。目前,我对白酒的理解是可以标准配置,但还没到超配的阶段,主要基于估值性价比的考虑。我相信去库存阶段,市场估值会再次给合理的位置,从左侧动销回暖、挺价消化库存,到右侧补库存,重新进入提价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时间对行业是越来越有利的,找准机会不断提升配置仓位,是主要目标。2 W! n5 Q1 r% u$ ^4 f0 S$ N
8 X) J" c+ r3 Q0 X! X R, V& u( J( O- T+ b6 R o G" X8 f
( a0 U/ w. m, ]乳制品不用讲了,龙头很清晰。商业模式比白酒差一些,原因简单说几点:
( [9 l. `8 r8 O(a)产品本身不能持续提价,必须靠产品升级,例如常温向冷链,基础白奶向有机奶,液态奶向奶酪奶粉等毛利高的领域扩展等。不像一瓶酒,不用太多变动,价格就能不断提升。9 C9 L; H* u3 r6 B% n$ g$ Y* G0 w6 y
(b)乳制品毛利低导致受成本影响大,白酒也不存在这个问题。
/ Z+ p& H" _+ C(c)乳制品有保质期,卖不动就只能降价促销,白酒卖不动可以囤着,等周期好转后,再拉动动销,或者说可以控货挺价,乳制品不行。
4 [, n5 A$ S7 [那么乳制品的优势在哪里?首先是渠道优势,这个大众消费品所触及的用户规模远大于白酒的用户,家家户户的刚需,渠道做好了很难被竞争对手颠覆。第二,是估值优势,性价比还不错,投资的角度来说,稳当。
8 t$ l2 g, j5 }3 G: {
; _ h4 L; E2 ?
P2 q8 ~, h2 j9 ~1 s9 b* q: z" `3 ]& n! ?
餐饮的恢复,我对餐厅,包括连锁餐饮的商业模式,不感冒(仅仅基于个人原因,勿参考),中餐等非标的更是感觉摸不着头脑。但餐饮的复苏,带动调味品复苏是清晰的,调味品的龙头也会逐步进入我的范围。
3 L$ h9 k7 e4 k; c# r
1 b% o* D$ N& Y) z: }5 M! G2 m4 _
( s U1 R2 U2 L& u9 X" ?/ w+ `. C' f6 |( }
(2)互联网强者恒强的局面不会改变。" [& W0 F D! J) q: p W2 c9 S
了解老杜的朋友都知道,由于我博士研究背景的关系,对互联网是有特殊情感的。刨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看待互联网,两点:) c) a8 ]' z: Y, Z. ]
不好的地方是流量红利期过去了,高增速不再;4 w5 H5 Z( {, M+ q/ O4 q
好的地方是企业的竞争壁垒依旧坚固,成长性虽然不在爆发期,但进入稳定期还是没问题的。
) I9 u% G! [% E我以前对互联网说过,三件事之后,我会重新回来:
" a+ s- y4 U3 _' x
/ W1 d: y* e9 a; N0 h+ ~, P9 Z" L; u) Q+ [% r
. k+ m) A, D. `4 j# L
想说的话,在 2022 年 6 月初就已经说过。区别是,相对于过去 10 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速度肯定是降下来了,对应的估值水平也要相应调整,仓位上我也只会给标准配置,不考虑超配。选择上,社交龙头和本地生活服务龙头依旧是我的首选。
; k5 V2 @5 Q! h& y8 Z2 ^(3)化工龙头伴随周期复苏和资本开支周期,渐入佳境。
" s6 X# P& L& ?8 g5 G受同行好友的指点,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关注化工行业,特别看到国外有巴斯夫、陶氏化学等常青树的老牌企业,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也是一个坡长雪厚的赛道。粗浅的谈一下我领悟的几个要点,详细的以后直播找机会说:: i( W9 X* f' T$ d8 b* ~
(a)化工的基础材料是必需品。我们很多投资者容易认识到食品消费是必需品,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用品都跟化工相关,建材、家电、汽车、衣帽服装等,所以刚需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成为长坡的前提条件。
# i" B+ G' l# r. J- U% k, r, z9 X(b)化工品大部分是标准工业品,所以产品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化工产品的竞争壁垒主要体现在哪里呢?我理解有两点:首先是生产技术的壁垒,有些蓝海领域(例如聚氨酯),生产难度很大,投资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规模优势明显,后来者基本上是没可能追上,甚至生存都难。这就形成了产品供给端的龙头垄断效应。第二点,是成本优势,这个成本是综合性分析的结果。例如技术上是不是在不断进化,降本增效;多品类化工品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实现原料的有效再利用,扩大品类规模的时候,进一步降本增效(目前国际上化工巨头的成功路径,都有从单一品类变成综合品类的样板),受政策支持,拿地、融资甚至工业用电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等。
* l3 r) n+ @8 A) d(c)化工较好的投资时期,是资本开支扩张的周期初始阶段。扩张的产能,带来利润逐步上台阶,从而推高股权的价值。如果能在经济较差的时间,逆向扩张,那后期的收货更好,容易享受量价齐升的戴维斯双击过程。目前,我认为好几个化工领域的龙头都具备这种特性。) c- [9 b# h/ F# w: h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长期养成的习惯,我还是更喜欢蓝海里的企业,产品具备明显的头部效应,有一定的定价权,可以轻松调整供给和价格。聚氨酯龙头企业具备这些特征,且 2023-2025 处于一个明显的产能扩张阶段,核心产品的价格也从偏低位置跟随经济复苏逐步走高。至少这三年的收益是可以期待的。对我而言,一个标准配置是起码的选择,且需要长期耐心持有。
6 v* I2 x# L j. i% r; h% }6 m1 o/ Z' s& Q% r! ?# ?
, q: E" M4 @4 c% \
0 n" c/ m, U3 j- \(4)医药/ l% r. Z8 e( N+ X/ n
这个领域专业性太强,个股我确实扎不深,先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定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又十分明显,我的策略,是拿出一个标准配置的仓位,分散到公认的各领域龙头,完事儿。创新药、CXO、中药、医药采购的国家平台,重要的产业链覆盖,遵循龙头的原则,只考虑白马,不考虑黑马。' f$ d7 O3 j ]: I
(5)科创
+ k; m+ e1 t# _- J中国未来大部分增量行业,在这个版块里,芯片、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军工制造等。没有扎实的行业基础,不建议进入这个环节的具体企业,真的太难,我选择更简单的科创指数,并以风险投资的思维,严格控制仓位。
# a! o, G l- w" B7 t总之,我认为 A 股,包括港股甚至美股,最黑暗的时间已经过去,虽然我们还可能偶遇倒春寒,但未来越来越好,一个新周期开始孕育是趋势。随着注册制的实行,以及大部分存量行业的商业二八规律,以及复杂外部环境下,资金对于确定性回报的需求,我认为核心资产的新周期,已经拉开序幕。
6 ~, D* _" u+ }2 K% E, d9 n注:以上投资观点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与不代表所在机构格雷资产的观点。
4 k Y) c3 p4 w7 U% x/ K7 D0 _9 g/xz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