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谁的战争,谁的哀歌?
0 L; h( L1 s7 {+ F; ~4 C2 Y文/ 廖伟棠
2 e [+ G x! B3 V8 U3 K4 H( @3 _- a d* S
) V$ m8 m% A# a; h+ z( A5 m) r) W4 u8 J十多年前周游越南,最后一站是西贡。逛完了那些法国殖民地建筑和古代占婆文明博物馆,几经犹豫,才走进了位于市中心的战争纪念馆。作为一个香港游客,我并没有参观这里的必要——据说,如果是美国来的游客,是硬性规定必须参观此馆的,以进行反战教育,用残酷的图片和数据使这个越南曾经最大的敌人忏悔。. Z6 R' d4 @3 |! s0 a9 K% p
纪念馆的内容,其实我已经记不得多少,我记住的,只有浓郁黄色的馆墙,以及一张张从纪念馆黯淡的灯火中走出来的煞白的脸。但是当我走回西贡那些热闹的市集,在一家家坐满了客人的越南牛肉河粉店里闻着热气腾腾的香味,突然脑中一阵轰鸣:我面前的生活是真实的吗?几十年前烧夷弹与机枪在这片土地上蹂躏的时候,与死亡为邻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4 \, W8 i! L0 C c0 _2 o6 B1 c
这也是我今天阅读越南作家保宁的著名反战小说《战争哀歌》时,所感到的恍兮惚兮。《战争哀歌》1987年在越南初版的名字叫《爱情的不幸》,1993年译作英文在美国出版才改名为《The Sorrow of War》,战争被强调,爱情隐藏背后。可是正是小说中书写的爱情的凄美绝望,才构成了与惨烈战况相均衡的一种力量,使这部小说有别于其他欧美主流战争小说。
; q3 m/ @6 a6 \" u5 E8 l+ Y- p而爱情,无论战前战时还是战后的爱情,带出的都是我前面说的,生的形态与欲望。
7 T. g& Z3 {. _/ n( |; b小说采取的被略萨推崇的东方套盒的形式,中心部分是退伍老兵阿坚的战时经历,外一层是阿坚战后成为一个孤独作家的所为所感,再外一层是第一人称“我”,一个获得了阿坚的手稿的转述者。当然还有隐含的最外一层是保宁本人。飘渺穿插这数层之间的,有两种幽灵,一是死去的战友、敌人的鬼魂,一是爱人的“幽灵”。$ {2 l2 [! |* c, E1 }* j- g6 Z
第一种幽灵的图谱,是战地文学的常见写法,保宁的书写依旧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接近中国80年代某些伤痕文学的表现,情感是动荡激昂的,情节是极其戏剧性的——也许这是战争的现实,然而在饱经现代文学浸淫的读者眼中反而变得不可信,这就跟我前述在战争纪念馆出来那种不愿意直面的情绪是一样的。$ C+ X2 o% X x9 S1 x8 v
然而当保宁克制下来,他所描述的密林游击才真正呈现梦魇之感,让人想起穆旦书写远征军在缅甸的惨胜之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后者的森林仿佛一个自在的魔神,无视士兵们的挣扎;可是保宁更多笔触放在士兵们的疯狂上,环境的冷酷一闪而过。. P& t+ ^. I% o! L" Y/ u
同时他偶尔使用的,是类似胡安·鲁尔福《人鬼之间》的叙事法——因此带出另一个幽灵,爱情的幽灵,实际上也是和平生活的幽灵。经历过战争的人的和平,与一直享受着和平的人的和平,大大不同。
0 V3 g: v, f2 N8 S4 r5 D- y& c仔细读来,我们会有一种错觉,在阿坚的每一次复述中的与阿芳的故事,都呈现细微的差异或者说位移,总有一些矛盾一些恍惚,记忆在悲伤中自我篡改着,因为无法直面现实。阿芳,是一个幽灵,是一个梦,一个一次次重现而无法告别的梦。这难道不就是极端的生存状况下迫出来的,爱情的本质吗?
9 y& w& r2 K* L4 W! P保宁也像80年代中国伤痕文学作家一样,热衷于欲望的描写,潜意识里以欲望的生命力来反抗虚无。: g+ T7 y! `/ v4 ^! E
这样的生,这样的越南,谁有资格说原谅,谁有资格去伤害?
/ C9 p; Z5 B3 N2 a3 v! Y4 j
' ]3 z) @" ]2 ?/ u2 i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9jKinC5 M, q9 z8 b& M9 e% l2 e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