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hyzhou- j3 L# [5 M& U2 m9 L `3 g5 p8 q% W# n7 H
1 月 30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国内也未出现境外流行的新的变异株,本轮疫情已接近尾声。
! k7 _# i8 C0 K 同日,WHO 发表声明称,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新冠仍是「一种危险的可能对个人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显著损害的传染性疾病」[1]。
; b1 _( a0 B, S) d4 j9 R, O! }$ v; M * G+ W4 b& O8 C& [: k8 a
图源:参考文献[1]- S( h; C# o! ~4 D4 R
李峰(化名)是华东地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他表示近期医院目前已恢复至疫情前接诊状态,「40 个临床科室里,大约还留下 1/10 左右负责以新冠相关疾病为主的治疗,其他科室恢复普通运营。」5 k2 q& y# b+ Q% M$ P
但他同样提及医院重症病房内,新冠相关重症患者床位使用率在 5 成左右,「几个主流科室(比如呼吸、感染、重症等)的工作重心依旧在新冠诊疗上。」
3 h% T0 d' `* c s T' V; H1 g+ P; x! r" n 怎么定义「低流行水平」?" V. c, m; x! a. F! J$ }& k
根据中疾控[2]报道:我国本轮疫情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 1 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缓解,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4 R0 U! `+ q9 ?) U; P- ~ }1 C
图源:参考文献[2]
+ A. }/ d6 P$ U% g- M 从传染病学几个定义的角度出发,疾病暴发通常随流行病的出现,按流行程度可分为地方性流行(endemic),大规模区域性流行(epidemic)以及大流行(pandemic)。
! K$ m; y9 ^/ D4 J+ r 地方性流行常局限于村或镇,相对稳定且容易控制;大规模区域性流行波及较大地理范围,如 2014~2016 年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大流行为大规模区域性流行的进展,波及全球,如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以及 2009 年 H1N1 流感[3]。
/ b6 V# N, u8 |/ Z
4 ^( g- Z6 W) {( ?4 ? 图源:参考文献[3]5 t h& n% N' a' v6 o, H9 o8 `: D
对于「低流行水平」,目前并没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定义。
0 A, K) ~8 F# F- s# |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表示,「从量化的角度来说,可以检测人群的感染、年龄分布、疾病情况、地域分布等的人群数据,从而对具体地域分布的人群感染数据进行统计,可以获得不同横纵坐标下的曲线分布情况,从而对疫情进行研判。」7 I z9 h& L$ c
但理想的数据模型,会受限于检测人群的取样偏差,以及样本的监控维度、周期。「在德国,不同州县会对地区的人群感染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数据曲线,但感染曲线往往不是简单的上升、下降。」
3 C' f! x" R$ p9 n8 v 从新冠流行特点的角度来讲,张文宏等众多专家一致认同,新冠将逐渐从一个大流行(pandemic)逐渐向地方性流行(endemic)、季节性流行转变。& T& o$ {& F: F; [
高福院士同样表示,终结新冠大流行,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包容(tolerance),一个是韧性(resilience),「当人类可以包容病毒的存在,有一定韧性,能正常生活,与其同存,就可以宣布大流行结束。当新冠只在有的地区流行,就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到夏天或者秋天,有可能世卫组织会宣布大流行结束。但这也不意味着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会低至流感,因为其感染基数太大。至于何时能和流感一样,不好预测。」$ H; h# Y$ T) i
随着各国逐渐放松对新冠的管控,是否需要继续新冠的紧急状态已成为热议的问题。) b& g1 b: O/ \4 k: c5 }: v' r4 R
据悉,拜登计划在今年 5 月 11 日宣布解除美国公共健康紧急状态,但同时强调美国需要逐渐从紧急状态向正常过渡,而非突然解除。在被问及为何做出这一决定时,白宫发言人表示在 2020 到 2022 年,新冠是美国第三大死因,而现如今新冠已在第五名开外。
5 A4 n1 C; ?. `9 c9 T Z' m! H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结合中国自身实际,目前 80~90% 的人群自然感染后已获得天然免疫,加之国内疫苗接种率已达到 90% 以上的水平,中国的免疫屏障已经基本建立。虽然从短期来看,疫情形势是安全的,暴风骤雨已经过去,但从中远期来看,还存在很多变量。」* U6 W. r7 ^, A# J
二轮高峰 ≠ 二次感染" @( ^, i$ ^- I7 k) C- y
节前,二轮高峰是近期热议的话题。正如之前的文章[4]中所提到的,一个高峰的过去并不意味着疫情的结束,病毒还会在特定时间卷土重来。以日本为例,自新冠发生以来,日本已出现了至少 8 波新冠高峰。4 \6 d: r8 i2 S: K" l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预测了「一波三折」的模型:12 月中旬到 2023 年 1 月中旬,第一波疫情主要在全国大中城市上升。1 月下旬到 2 月中旬,春运前流动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2 月下旬到 3 月中旬,春节后返回工作岗位及务工人员返程,引发第三波疫情。
$ [6 q, o6 X }' a; A2 o1 W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被提及的「二轮高峰」并不是大家担忧的「二次感染」。1 {6 y8 O6 S& |3 V: m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5],我国目前的主导毒株仍为 BF.7 以及 BA5.2,在第一轮感染中感染的人群在 3~6 个月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正在美国流行的 XBB 毒株展现出了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发表在 Lancet 的文章指出[6],XBB.1.5 获得的 S:S486P 突变增强了其对 ACE2 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展现出了更强的传播性、感染性及免疫逃避能力,并预测在近期 XBB.1.5 将快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8 W, z, q' c6 w( S" U) g 尽管目前 XBB 变种尚未在我国造成广泛传播[7],考虑到其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XBB 在我国造成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除 XBB 变种外,新毒株 CH.1.1 也逐渐占据公众视野。截至 1 月 30 日,我国共发现 24 例 CH.1.1。* @; \' L6 p5 I8 X6 c
另外,参考新加坡的经验[8],面对免疫逃逸能力极强的 XBB,绝大多数再感染的人群,上一次感染的毒株为 Omicron 之前的变种,而非 Omicron。虽然上一次感染为 Omicron 的人群也有可能再次感染 XBB,但也多为距离上一次感染超过六个月的患者。若患者上次感染 Omicron 的时间在三个月之内,再次感染 XBB 的概率很低。" Q; L; I0 T4 J7 S4 F1 E
短期来看,我国因新变种造成的二次感染导致第二波高峰的可能性不大。3 v0 _. m" x1 c/ L
3 L! L# @. c% H5 H1 t 图源:参考文献[9]9 f; s' m# c# P* ~! o
对于第二波高峰何时会到来,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陆蒙吉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大规模感染很快过峰,整体人群的免疫力屏障相对不高。随着人群免疫力的下降,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而病毒进化不是一个可以预测的过程,因此不能排除新毒株流行的可能。」
/ S9 P; N8 F; I 医生:ICU 仍有 50% 以上新冠患者0 g8 }0 `& J: O$ x" r+ R
视角拉到临床维度,医疗救治压力在过峰后进一步缓解。中部地区工作的医生刘敏立(化名)表示,所在医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应对二甲评审,其他一切均已恢复正常,「医院不再安排针对新冠诊疗的培训,过峰后外科重心在开刀,内科也恢复至从前。」
M! D9 ~6 F' `- | 李峰(化名)是华东地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他同样表示所在医院目前已恢复至疫情前接诊状态,「之前成立呼吸救治病组所集合的医生,目前都已经回到原先自己的科室。」& `' C o$ k: o1 d
目前,李峰所在医院重症病房内,新冠相关重症患者床位使用率降至 60% 以下。回溯这次抗疫流程,李峰认为医院就此积累了很多重症救治经验,「从整体数据来看,我们在 2022 年末的疫情应对还是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可能的疫情变化,仍需谨慎对待未雨酬谋。」
. d4 \: ^1 w! L/ E% t
2 i) [* x, N$ ~$ a" U4 @7 c 来源:视觉中国
' v: C6 o% v1 D 根据新加坡等国的数据[9]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5],3~6 个月内出现大规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等到此轮疫情感染 3~6 个月之后,随着人群从感染新冠中获得的免疫力逐渐下降,可能会形成新的感染高峰。
A3 f) @" U1 B% C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陆蒙吉教授认为,「在一个突发的、动态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里,监测重症率、住院率等严重性指标,关注毒株测序等突发性指标,能对疫情的研判提供指导意义。」但他同样强调,需要持续关注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情况,「我们不能仅从大数据判断疫情状态,因为对个体来说,需要承载的风险因素远比单纯的数据更大,所以更应该持续提高个体的个人防护意识。」/ x4 c+ ?5 [& _3 w; D# d8 n
发表在柳叶刀[10]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在本轮感染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不足。截至 11 月底,仅有 69% 60 岁以上老人以及 40% 80 岁以上老人完成了完整的疫苗接种(2 剂疫苗加 1 剂加强针)。此外,针对最新变种的二价 mRNA 疫苗仍在研制中,目前的国产疫苗针对 XBB 的变种效果有限。4 r7 ] c; _( Z. H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 1 月 31 日介绍,北京市即将开展人群血清抗体调查以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发病就诊转归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北京已建立临时的人群免疫保护,近期发生流行的风险较小,80 岁以上老年人可在此「窗口期」及时接种疫苗。
- `/ P. x6 o; F' V 而从临床管理的角度出发,分管医院药品、设备采购的副院长李峰认为,在 3~6 个月宝贵的窗口期内,如何做好物资准备同样是近期的重要命题。因为网格化的医联体建设,他所在省、市、县、乡的医院联动,打包进行扩容,病房、呼吸机等设备均按照重症救治床位翻一番建设,同时进行新冠药物的采购准备。
3 ]$ O' u6 G+ n0 G* F* E 李峰说,「如果说公卫角度更多是『防』,那临床角度一定更多是『治』。过往的重症救治经验、窗口期的物资准备、ICU 的扩容,这都有益于我们应对可能来临的疫情反复。」
! P/ M# A: p7 m l N$ q 策划:carollero|监制:gyouza5 q) ^1 n$ x! @ H9 v: K
感谢王雨思对本文作出贡献
4 k7 h+ P7 S8 P i1 l# n; C1 \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8 f( F7 k o+ _ H
参考资料:
, X+ K5 C" Y3 U% X+ v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tement on the fourteen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 2023 [cited 2023 Jan 3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item/30-01-2023-statement-on-the-four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 x6 ]* I) M u3 q [2]China CDC, COVID-19 Clinical and Surveillance Data — December 9, 2022 to January 23, 2023, China. China CDC Weekly, 2023.
- j; b q. d6 `- I: _1 [ [3].Grennan, D., What Is a Pandemic? JAMA, 2019. 321(9): p. 910.9 @8 a2 W6 @( N' Y% {2 X
[4].丁香园. 疫情高峰何时到来?多地预测集中在未来 1~2 月. 2022.2 X: P2 H; E1 j
[5].丁香园. 已经度过 XBB 高峰的地方,人群二次感染率高吗?. Jan 14, 2023.
U' n& I* v* t+ S4 ?2 t% ^ [6].Keiya Uriu, J.I., Jiri Zahradnik, Shigeru Fujita, Yusuke Kosugi, Gideon Schreiber, 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infectivity, and immune resistance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XBB.1.5 variant.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3.6 c# v7 F( F! V" M4 q' }' I
[7.]CDC. COVID Data Tracker Weekly Review. 2023 Jan 6, 2023 [cited 2023 Jan 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covid-data/covidview/index.html.
2 G( i) \' x9 A; H5 v [8.]Singapore Ministry of Health. Corrections regarding XBB wave in Singapore - False statements about COVID-19 situation in Singapore. 2022 Oct 14, 2022 [cited 2023 Jan 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sg/article/factually141022-a.
; T% C6 t% N- r% L- Z [9]Singapore Ministry of Health. UPDATE ON COVID-19 SITUATION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HEALTHCARE CAPACITY. 2022 Oct 15, 2022 [cited 2023 Jan 1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update-on-covid-19-situation-and-measures-to-protect-healthcare-capacity.& K p+ S& C N% A
[10]The Lancet.,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2023: far from over. Lancet, 2023. 401(10371): p. 79.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