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o! u$ y8 w% C0 x( K- p
作者|Eastland* G0 e- Z. r$ B% t2 }. t8 R* e# S
头图|视觉中国 [9 w! T2 h; B+ k
北京时间1月26日,特斯拉(NASDAQ:TSLA)披露的2022年Q4及全年未经审计业绩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2022年营收814.6亿美元、同比增长51%,归母净利润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忧的是四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7%、59%,拖了全年业绩的后腿。而且,汽车业务毛利润率25.9%,较2021年Q4下降4.7个百分点。
! d: o% [: F/ r' \ 当地时间1月28日美股收盘,特斯拉涨约11%,本周累涨33.32%,较1月份盘中低点涨近75%;以收盘价计算,仍然比1月3日108.10美元的低点上涨了65%。此前,特斯拉股价大幅下跌,在6个月内下跌了40%以上;整个2022年,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了65%。3 }$ ~. s) |2 ?5 x( Z
其实两三年内不必为特斯拉业绩担心,这家明星公司的隐忧在于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退化。
w R7 I R& o; Y3 W3 n1 }! W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特斯拉还没有拿到下半场的“门票”。& o c" M8 c6 J% c" b' y" W1 f2 _
营收、净利、现金流均创新高
) x( R6 l- x9 V# o& p4 O3 K, x 2022年,特斯拉总营收达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4%。过往八年中,这个增幅排第五。
* \( M8 D' r7 E( n. @, B* s
+ g9 R9 x4 ~5 ~# V: k& V7 H8 l 特斯拉创立于2003年,到2020年扭亏,连续亏损17年。最惨的是2017年,亏损22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营收的19.1%;
$ Q& ?2 W& G4 |; j; r( H 2020年,特斯拉获得微利;2021年、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56亿美元、126亿美元;2022年净利润率达15.5%。9 g8 q! P# s7 L, X4 w
- S: Y' \- q* R9 Z1 g
与亚马逊相似,特斯拉极端重视现金流。早在2016年、201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无限接近于零”;2018年亏损11亿美元,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已达21亿美元;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15亿美元,相当于营收的21.4%(高于净利润率);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147亿美元,相当于营收的18%。6 c, S2 N' ~. ~
( n- O) I+ ]8 j6 ^0 B8 a* y/ J 2020年扭亏以来,特斯拉营收、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创出新高,但过去一年股价一跌再跌。资本市场显然是在担心,这家并非“母胎蓝筹”的新贵盛极而衰。2022年业绩超过预期,缓解了这种担心,股价一周上涨了33.3%。
- g, i( o1 b0 b- j! e* g 两款“神车”打天下' o- h! C; ? F
2017年7月,Model 3开始交付,但受限于产能对总交付的贡献不大(Q3、Q4分别交付220辆、1550辆)。2017年,特斯拉交付首次突破10万辆,但亏损也创纪录地达到22亿美元。* W- \: A5 p" a# b5 A
2018年,Model 3初露“神车”锋芒,全年交付14.6万台,占总交付数59.5%。/ E+ m& }' g# _4 c! p+ y. E% T9 y
2019年,Model 3交付突破30万台,占总交付数81.8%。1 P4 F0 n4 k6 d, A+ N9 P" u
2020年初,Model Y开始交付、Model 3在上海量产。两大神车“双剑合璧”,全年交付44.3万台、占总交付数的88.6%;& V* d* G/ V# \, O8 o
2021年、2022年,Model 3/Y 合计交付91.1万台、124.7万台,分别占当年总交付数的97.3%、94.9%。; n/ C" n7 X2 T+ R: W
+ a6 S6 o0 F) D; U5 W 从2017年算起,Model 3量产已进入第七个年头,“主力生涯”还看不到尽头。4 E" E+ R" G: X) e* R" E! @
2023年将要发布的Model Q是一款售价更低的紧凑车型。Model 3的技术、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能力均有助于Model Q降低研发、生产成本。
- w$ D9 w, t ? 以低价占领市场、用低成本保障毛利润率。特斯拉的如意算盘是Model 3/Y/Q“三管齐下”,狠赚一笔。
+ v" a8 H' _1 O- ?5 \ 据悉,Model Q将是一款“纯粹的FSD自动驾驶车型”,不订阅FSD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贾跃亭的“买乐视、送两年会员服务”,马斯克有可能借鉴。+ D3 ?1 `) Q! b
特斯拉原本的人设是“极致创新、黑科技、好产品,赚钱不是主要目的”。特斯拉成立以来,连续亏损17年、第18个年头才开始赚钱。如今特斯拉自认为技术“无敌”,新的宗旨是“能赚尽赚、多多益善”。
/ e. \6 S! m1 y& [5 q 打造“赚钱机器”! Q" z* P# S% N/ M
早年,特斯拉的目标用户是中产阶层中的上层,主打Model S/X。2017年,销售均价8.3万美元(剔除租赁业务),远高于奔驰、宝车在美国的售价,毛利润率21.2%。
F9 M9 {! l9 Y 马斯克看准这群人“不差钱、不看价、只要酷”,不断试探目标用户的承受能力。
' I6 L5 v1 R8 j8 s 2018年Model 3大量交付,销售均价及成本同步回落,而毛利润率稳中有升。
- I2 i: O; `' f8 W4 G, U( ] 2021年单车售价、成本分别降至5.2万美元和3.7万美元,单车毛利润达1.5万美元、毛利润率28.9%。! J# w0 f% X( W
2022年,均价、成本分别上升1350美元、2140美元,毛利润率降至26.7%。
4 @7 [; M2 [+ Q" z' X# r# l - _! y0 z: y7 Q3 K1 }; a5 B( |
特斯拉销售毛利润率波动很明显。
8 S8 ^5 G; z# e/ M8 X! A 2019年Q2,均价、成本分别为5.5万美元和4.6万美元,毛利润率只有17.7%;2 J* K/ m0 ~! P7 _8 q. D
2021年Q3, 均价、成本分别为5.2万美元和3.6万美元,毛利润率超过30%,单车毛利润达1.57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售价33.5万,成本23.4万,毛利润超过10万元!
f' Q3 R0 f3 c
* S! @1 l; H/ q 2022年末,特斯拉连续降价,引起一片惊呼,马斯克还被安上“价格屠夫”头衔。
8 `( R& ~& m7 c! E7 \, O8 L 没有价格战基因
5 A% }4 ^* u! N& l 2019年以来,特斯拉一直主打两款“中低价位车”,而成本从2019年Q1的4.8万美元一路降至2021年Q3的3.6万美元,幅度达24.6%。适度降价以获得更多订单,“喂饱”生产线是题中应有之义,根本谈不上“价格战”。; V( t O1 i# |, U( F6 r% f
特斯拉与苹果一样,没有价格战基因。这类公司的商业逻辑是科技创新-品牌溢价-规模效应。科技创新先行,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溢价变现。0 Z( N, X5 W- D G6 h
假设BOM价格2000元,苹果iPhone卖8000元,小米手机卖3000元,苹果多赚的5000元就是“苹果”的品牌溢价。均价30万出头的新能源车,别人赚5万、特斯拉赚10万,多赚的5万是“特斯拉”的品牌溢价。
. c0 e9 A7 ~; \8 ]* [) j0 \ 但有了品牌溢价也要追求规模效应、也不能逃脱供应关系。追求规模就要扩大生产,产能扩张速度大于需求增速,就要降价或者通过“提质不加价”方式变相降价。苹果、特斯拉们成功的关键是,降价带来销量增长、规模效应导致的成本下降超过降价幅度,效益会改善而不是变差。
' Y: w2 I R8 V& e 所以说,两三年内不必担心特斯拉的业绩。
9 u7 Q1 K6 B/ P6 j( y& o/ C 特斯拉在走福特的老路0 L* l. r/ N& l1 d, ~7 W
所有新兴产业都是从“曲高和寡”“质次价高”起步。技术进步、产品迭代,特别是规模效应,价格会越来越低,质量会越来越好,行业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 t/ T+ R9 f8 x4 m+ B- y% r) v7 }
首创流水线生产法之后,福特汽车年产量从1万辆飙升到10万+辆。其它品牌汽车动辄两三千美元一辆,福特只卖850美元。1927年推出的福特T型车,售价更是低至290美元,福特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
; {8 _! d7 g7 f: x5 l3 ]. |! q- m 前天的福特、昨天的苹果、今天的特斯拉,都曾站在“潮头”引领“新时代”,同时握有创新、品牌溢价、规模效应三张“王牌”。尽管某些玩家,比如“新势力”体会到的是“价格战”,其实别人没拿你当对手。
T$ M$ W! W0 }" K( `2 z2 b' O 价格战是宁可少赚甚至亏损,以低价抢占市场高于一切。而特斯拉降价的目的是多赚钱,单车净利润可以下降,但单车净利润与销量的乘积只能涨、不能跌。, n8 w% J' f' n2 H+ F
低价的Model Q交付后,预计2023年特斯拉销售均价将会降至4.7万美元。生产成本下降是必然的,如果碳酸锂价格回落,特斯拉赚的不会比2022年少。& [% e$ x2 ~" |1 R3 Z4 P8 x! w+ r4 q
大电机——提速快,大电池——长续航,还有“鸥翼门”,这些东西“三傻”不仅一学就会,还给加上大彩电、大冰箱、真皮沙发……站在用户视角,除了智能驾驶,特斯拉的差异化表现在哪里?9 E4 d R, k. @) R5 C
回过头来看,福特T型车只不过是早期的汽车产品,要用手摇启动、只有2个前进档1个倒档……但福特把主要精力用于优化生产工艺和垂直整合供应链。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供应商运输零件的木箱要按福特标准制造。福特拆掉箱子,将木箱作为“预制部件”用于车身。连车间的木屑都被制成木炭。" c6 C1 u7 K3 ]
福特沉醉于T型车的辉煌销量,缺乏自我革命的动力,逐渐失去“创新标杆”的地位,标志性事件是通用汽车率先推出自动变速器。在生产1500万辆后,福特T型车退出历史舞台。6 W" R8 D3 i( P' O7 X6 O
除自动驾驶以外,特斯拉讲的故事主要是降低成本,Model 3与福特T型车的走势有几分相似。
M% Y1 u4 o- V: P+ ^! J 没有拿到“门票”
5 B; ]5 q. F' ^' k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纯电动不等于电动化,否则“骗补”的“老头乐”也有资格晋级,“下半场”的门槛未免太低。
V ]0 f+ d p! L# z, `' ~ 家庭电气化意味着从照明到家务、从娱乐到通讯大量使用电灯、电话、冰箱、电视、洗衣机、电炊具、电热水器……仅仅用电灯替代煤油灯,还用煤球炉取暖、手工洗衣服绝非电气化。' _5 @6 Y- [9 B# n9 R# J
纯电动车用电机、电池代替了发动机、油箱,但仍然普遍使用齿轮变速、齿轮差速器、皮带轮、液压传动。比如Model3用的固定齿比单速变速箱。- V, t# A S1 N: J
5年、10年后,变速箱、差速器应该已被电动车淘汰,特斯拉能引领这个趋势吗?
9 P0 e: u5 d9 E5 P" { 电动化不彻底,严格来讲没有拿到智能化的门票。靠齿轮变速箱怎能精准控制四个轮子扭矩的大小和方向,怎么能毫秒级响应?好比人形机器人,不能精准控制“四肢”,“脑子”里空有算法何用?
- m, t: Q; n3 f) l* K9 u 特斯拉智能驾驶被高估。
& H/ D' a: Z, \! \ 首先,智能驾驶应当提高安全性,而不是让驾驶员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玩自拍。在限速60公里的道路上,因驾驶员“失误”飙到180公里根本不应发生;在发生碰撞或疑似碰撞时自动减速、靠边停车……每次出事都说“驾驶员没踩刹车、一直在加速”,智能驾驶应当使驾驶员狂踩加速踏板故意撞人都不能得逞。* ]0 ?' q+ w$ e; Q( D
其次,全自动驾驶的“落地”方式还在探索,但肯定绕不过“车路协同”。往大处说,自动驾驶必然是智慧交通的组成部分。
; R) S+ S5 t& p9 r4 H9 n 接近机场时,飞机的高度、速度、姿态被地面严密监控,驾驶员在塔台指挥下安全着陆。假设未来飞机实现动无人驾驶,空中、地面的协同仍然不可少。
9 V5 _+ B! e6 x/ e6 M; a 道路环境比空中复杂好几个个量级,自动驾驶中的车辆需要与沿路布置的装置保持毫秒级联络。假如北京四环上有一台故障车停在最内侧车道上,跑在四环路上的所有车辆都能瞬间知晓。在这样的路上自动驾驶,可以省去配备雷达、摄像头的成本,安全性还大大提高。
" ]5 V- E! K( F+ V; c' s$ a. x 特斯拉的隐忧不是降价,而是像福特那样失去引领技术创新的标杆地位。
! k' }' _. O9 a- M/ h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