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撰文 / Ivan、纯纯
" U4 J' x3 ?8 R" i; S编辑 / KY 主创们
5 g3 d5 O) M+ x1 E: x& o"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 是个老旧但常谈常新的问题。有些人会以为,拥有了钱、事业、家庭这些幸福标品后,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幸福,但事实未必会如此。: R$ e2 V( Y2 y% @
还有一些人,ta 们有着忙碌的工作,生活和其他人一样充斥着麻烦、争吵和不确定性,但你却能从 ta 的脸上读出 " 幸福 "。! Z* g8 b b; q: h/ h
积极心理学将幸福定义为:一种以 1)快乐2)满意3)满足 4)充实为特征的情感状态,由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界定。因此,心理学中的幸福也被称作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它由 " 能够接纳各种情绪的情绪平衡性 " 和 " 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 " 构成。
; M6 H$ `6 x; s, r9 m# y也就是说,尽管幸福的人生活中难免也有不如意的时刻,但 ta 们能够好好接纳,不以此为苦。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最直观的区别之一,可能就是幸福的人 " 不觉得自己缺少很多东西 "。Ta 们不太羡慕他人,因为真诚地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已足够,就可以免去很多苦苦追求的焦虑、与他人比较的痛苦。
) s7 D0 }$ V9 R4 t6 r7 a) j人活着,幸福是值得追求的。幸福的人,不但自己满意度高,还能给身边的人也带去很好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获得并维持幸福这种状态的人,具备一些共同的心理能力。我们总结了 9 个获得幸福的必备能力分享给大家,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离幸福更近一点。
}. D+ I6 R) H/ |. r+ j O }; q) L" U4 t0 X" |7 c, d+ |
& v! g! D; |, U6 F
3 B4 V+ v4 N6 u C% z3 `
从自我的角度
7 H5 @0 v1 s: z
2 G ]. {) Q* _. H# V) ]# W- f, y# \7 e2 ?9 }! Z! e9 k
自我认识的能力
8 p- u1 n& d" w. b* `! j只有当一个人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了解自身的喜好与厌恶、优势与弱点、目标与愿望,才有可能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
- Y5 \: m' m: C; V$ H* {. `可以说,对自己的了解,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Erikson, 1950)。
+ F8 r p2 E5 |! ^3 k8 X& Q: `心理学家 Erikson 认为," 找到自我、获得认同 " 是一个持续终生的任务。不同的人生阶段、时间节点,人可能都会产生新的认知和变化,这也就需要我们持续保持觉察的意识,认识自己身上的新变化,并不断形成对一个统一的 " 我 " 的认识。. ? ]; _- W2 V' Z% `2 A4 R: b; i
对 " 我 " 的认知越全面,越坚定,就越有可能按照自己定义的幸福去生活——不再人云亦云地迎合主流。3 ^0 }: t5 [- H* f& q+ N4 N! P
你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件小事来了解自己:, {, |0 q7 q) M4 F
1)在需要做出决定的重要时刻,多问问自己:这是他人对我的期许,还是我真正想要做出的选择?' C4 t2 c( G: c# R' i' E3 E
2)对未来进行深入、细致的想象,帮助我们了解内心真正的渴望。比如:你的经济条件如何?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吗?还是仍然是那群关系深切的老友?结婚了吗?有孩子吗?等等。
9 G" w5 e2 f8 w" d; S a相信自己的能力
F. i; | ?6 z3 t. @* @* m4 ^过去三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命中太多的事情不受自己控制的无措感,于是许多人因此产生了 " 干脆就摆烂吧 " 的想法,不再相信事在人为。* I! m0 F4 a/ s8 {# g9 s1 C
但其实,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并决定自己的生活,才能获得幸福——这是一种内控型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自我控制的能力。举个例子,内控型的人遭遇失败后,由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困局,很快就会重振旗鼓,寻找解决方案;外控型的人认为一切都由上天或外部因素决定,遭遇失败后,由于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从此会一蹶不振,变得十分颓废。, N d: _- d- r% _6 n8 p8 h8 U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内控型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在学校和工作中表现得更优秀,能够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有良好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实现长远目标,身体更健康,幸福程度也更高(Myers et al., 2002)。0 x$ T( w5 V9 l% f7 R \
所以,如果过去你相信事事成败取决于上天,现在可以扭转认知,相信自我控制的能力——成功是因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失败了自己也有能力东山再起,改变破局。4 R8 ^% w0 Z& R
自我肯定的能力% v+ X; e( g* h. Z) U+ {
错误和失败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想要获得幸福,自我肯定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自我肯定(self-assurance)的人,不会因为失败和错误就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让他人的评价或一时的行为结果定义自我价值(Seltzer, 2008),很少因为几次错误就自我否定,沉溺于失败中。
2 B# ~$ i0 O9 m. Q& D因为 ta 们相信,自己是有力量、有价值的。Ta 们拥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会做得更好,我会成长得更好。这种信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无疑是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良方。
8 B& N0 E1 G6 U/ L你可以尝试先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值得肯定的小优点,比如睡前问问自己," 我的 3 个优点是 .. …… "" 这件事上,这几点做得比上次好……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那么下一次再遇到失败时,你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再妄自菲薄。
; h. d2 V' d% D, `% v1 b7 W3 W( }4 Z3 _, J" x+ o
# k$ f6 |4 Y5 B* O8 k" C$ u5 _3 o' \1 R" F6 {) _1 ~1 F4 `4 v* S
从关系的角度
+ g) A9 L* O6 k. }对自己和他人真诚的能力
' c! t& r3 A3 ^" `. I有时我们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我们明明所处在令我们痛苦的关系中,但行动上却并没有离开痛苦来源的打算,反倒是苦苦维持着现状。对自己真诚,意味着不要陷入自欺欺人的幻想中。0 }! p; [ S9 O& w% ~
反过来说,社会对于什么是好的关系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比如 " 没有婚房不适合结婚 " 等。对自己真诚,你的幸福快乐,要由你自己来负责。你的感受比这些刻板印象更能告诉你,对方是不是能让你觉得幸福的人。
! B3 F9 w3 { R4 {9 |1 V8 W1 }对他人真诚,也是关系健康必备的。不具备真诚的能力的人,总会把关系看成利益交换、利弊分析,甚至是想要从关系中 " 占便宜 "。这样的观念,会让 ta 们自己也错过关系真正美好的状态,错过为他人付出能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 h' |/ L6 j( v, x- b: g2 o
爱与被爱的能力6 y* I; L8 U% ]$ i0 b% a2 A8 }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唯有通过爱,才能长久地、保持独立地和其他个体建立心的结合,脱离孤独。( h/ r7 L; a, t* `7 _6 G( j
爱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人尚未成熟的时候,都会以为爱就是接受爱。认为自己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给对方提很多要求,从对方身上索取。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出于爱而对另一个人的付出,能够让自己感到充实,也更坚信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体验。9 f( b6 W5 N% \% @
更少有人知道,其实 " 被爱 " 也是需要能力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爱过的人,长大后遇到了爱自己的人,ta 们的感受会是怪异、尴尬、不适、怀疑…… ta 们真的有可能因为一段关系过于美好而放弃它。
( P \! p- O3 J G O重拾爱与被爱的能力很艰难,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观察、模仿身边有爱的关系,从 ta 们身上看到好的关系给人带来的力量,找到建立关系的信心。$ z7 h1 R+ A, H- c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等待通过一段好的关系来修复和获取 " 爱的能力 ",却疏忽了在我们等到对的人之前,也可以主动习得 " 爱与被爱 " 的能力,来提升获取好的关系的几率。* W2 n& _' _4 q; M
KY 专业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实践,精心研发的「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 · 8 天共练营」,将会带领你收获好的关系带给你的力量。1 M$ ^$ e; C1 O1 d! c3 n _0 Q: A
示弱的能力
7 T+ U( a9 x1 |0 B- ?" n人们普遍认为,向他人求助意味着无能,也意味着我们可能被拒绝、被嘲笑、失去主动权。实际上,关系里敢于示弱是一段高质量关系的重要特征(Farooqi, 2014),而这也预示了人们的幸福指数(Demir, 2008)。: I# Q" J# @9 l u# b. j! e8 q* y
示弱的人其实是在向他人表达 " 自己需要帮助 ",而这一行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关系的强化剂,人们正是因为 " 寻求帮助 " 才产生联结(bonding),又因有来有回的互相帮助而加深这份联结。' d) D( f/ R0 q( M6 @4 J: [
适当的示弱,其实是在给别人一个关心你和爱你的机会。试试选一个你信任的人,一个自然而然的时刻,放下你的骄傲,告诉 ta 你很需要 ta ——也许会给你带来奇妙的收获。7 c; y8 T% v4 t; e
7 t) G/ W7 W0 G4 Y
" U x& Y0 p7 H
/ d9 c5 Z2 a( |# i5 i) ~面对世界的角度
( S5 U1 J! q6 `' P
2 G+ I& H! E& X2 U( s, H% J0 Z6 j
抗挫折力+ G! I) u4 r1 G7 h- ~2 x% e" N0 v
在心理学中它也叫做 " 回弹力 ",或心理韧性(Resilience)——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回弹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不被自身所处的艰难环境所击垮,并能在困境中实现自我修复,甚至获得超越大多数人的成就。- y: U/ g( w( P5 X
(如果你曾因坠入困境而产生深深的创伤,公众号主页回复 " 创伤 ",查看如何自我疗愈。)
1 |- [: x: z1 G5 I, G- O修复力更强的人,有着超越其他人的抗压力。同等压力水平下,这些人表现得更好。因此 ta 们有更多机会接受挑战——因为能够扛住压力,不造成自我的崩溃,因此也就有了更多机会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突破自我、建立对自我更多的了解,找到面对世界的信心。# `1 i! N# B3 g4 N) n r8 X0 c
想要增强我们的回弹力,重点就在于改变我们对于挫折的认知。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的研究指出,以下三种解读方式的转变对于转变我们对挫折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
% D& ] A2 w( k, `7 }0 e从向内的变为向外的(" 坏事的发生不是我的错 ");8 Q- ~( R# l5 C! D. B. ^
从总体的变为具体的(" 这是一个独立、单一的事件,并不暗示着我的全部生活都大错特错 ");& g# |3 I2 R9 O* v1 a
从永久的到暂时的(" 眼前这个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不是假设一切都已经固定不变了 ")。+ V( X H) B) Y& W2 d. `
释怀的能力
+ D9 r8 S: [& l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属于我们的人和事。紧紧抓住这些不能再拥有的人和事对我们没有好处,反复回想这些过去,只会让消极的事件被加工得更彻底、记得更深刻(Razzetti, 2020),一想起就勾起更多焦虑、沮丧的情绪。: E* j% [( {" ~2 ^2 t
释怀不是遗忘,而是不再去争取某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也不去争取某件事以某种方式发展,主动放下那份渴求,接纳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c, c% X9 h, j. D) @' t z
当我们不强求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目标,也就可以腾空一部分自我,去关注当下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事物,一方面为所拥有的感到满足,另一方面转而追求更加现实可及的目标,也就离幸福更近。
+ X0 u& N7 r. M ~如何获得释怀的能力?我想第一步就是,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为好好生活而努力。允许新的人事进入你的生活,不再给过去可趁之机。有一天你回过头会发现,过去的事已经离你很远、不再重要了。
; T3 }& z" \; |9 C2 _允许世事沉浮
u3 l0 l5 ? Q- X& ~来到了 2023 年,回望过去会发现,生活发生了太多不确定性,让人不时感到无端地焦虑和苦闷。我们难免会为未来感到忧虑,感慨世界真的会变好吗?
$ j. _4 R- p9 K) M# b3 j面对世事变迁,允许是更高级的 " 接纳 "。它的姿态比接纳更主动,宛如自己命运的帝王——我允许一切发生,我不为反抗已经发生的现实消耗自己,我将调用自己的全部判断力和最大潜能去回应好命运安排给我的每一种处境。1 t; m' v) D# V. d( v' d# g& F
很多时候,越是抵触和拒绝接受那些不符合我们预期的事情,痛苦反而越是被 " 不允许 " 放大——变成对自己生命和精力的一种无谓的消耗。
6 _5 `0 O* [' P- w9 z% ]; x允许则意味着坦然和无畏,一方面接纳自己的渺小——无力操纵命运和世界,但另一方面却秉持自信和勇敢,愿意接受一切现实,并相信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回应和处理现实。
" |- P* h8 [/ O: @( g8 k如果我们能在生命中找到到意义感,便会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难,也更有可能从所经历的人事中收获喜悦和满足。
- [* }) I# \! `( [) t那么,你所追求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还没找到确定的答案,我们的专业测评【人生意义梳理测评】一定会给你些启发。我们会告诉你,你所追求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追求这种意义,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p `# b3 ?: S8 P, B; P, N
$ U# Z. Z) R0 K6 Q8 Y& {; U) V# k! C7 K
7 w" e7 x" i4 ?- d
& K% Z# o3 }3 c( ~# f) m2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 {! @3 l6 X- P* L2 N. g# x$ ~幸福不在你一定要抵达的未来,它原本就是由你创造并描绘的当下(Happiness is not something you postpone for the future; it is something you design for the present)。# U8 q) `+ n( K! S
—— Jim Rohn
& V) f( N/ x8 x* F& R1 }; Y3 {晚安,做个好梦 ~1 L# f4 G2 h- I! L. W
+ \! u: b" ]4 ~* T5 S( A
# Z: h# @6 v8 x: F
9 ^. b' Z8 V9 J! w) L7 ^希望每个点「在看」的你,都能做个幸福的人~: o( [! Z- ~7 `9 d% I5 @3 a5 r
# ]" ? l8 {+ Y
References:- I" O5 A d' r8 j# D* m" A a G
Demir, M. ( 2008 ) . Sweetheart, you really make me happy: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among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 ( 2 ) , 257-277.
- D- I) G! ^! ~4 J& fErickson. E.H. ( 1950 ) .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V3 k. `/ m! ^! i4 d% ~6 XErickson. E.H. ( 1968 ) .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o4 m$ B5 W' V; _( @0 e
Farooqi, S. R. ( 2014 ) . The construct of relationship qulity. 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 5.
' O* W# c& a" d( X' k, BForest, A. L., Kille, D. R., Wood, J. V., & Holmes, J. G. ( 2014 ) . Discount and disengage: How chronic negative expressivity undermines partner responsiveness to negative disclo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 6 ) , 1013 – 1032.
) Q4 q; _& `: vLayden, E. A., Cacioppo, J. T., & Cacioppo, S. ( 2018 ) . Loneliness predicts a preference for larger interpersonal distance within intimate space. PloS one, 13 ( 9 ) .
0 d2 H$ l6 J. ?+ K2 gMasten, A. S. ( 2001 ) .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 3 ) , 227.; X8 P/ h6 [$ Q" t3 \0 i+ J/ Q( L
Myers, D. G., Spencer, S. J., & Jordan, C. H. ( 2002 ) . Social psychology ( Vol. 11 ) . New York: McGraw-Hill.
* R2 v7 R8 K4 |) ?Razzetti, G. ( 2020 ) . How to Let Go of the Past. Psychology Today.
$ h- F G7 ?2 @( MSeltzer, L.F. ( 2008 ) . The power to be vulnerable. Psychology Today.+ U+ i, o( G6 H+ `) B2 f
Shaffer, D.R. & Kipp, K. ( 2013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9th ed. ) . Cengage Learning.
2 v1 r9 u) R2 {! X) \0 B# D
4 V6 t4 p2 o- d7 W8 {0 c4 X: P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5 B; t- [ v& W, z" m! q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c! t. y( w2 f# v- I, R- K7 O2 z9 z3 O! U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