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晚,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2022中秋奇妙游》如约而至。其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太空连线送祝福、航天员刘洋弹古筝的镜头让很多网友倍感惊喜,表现钧瓷烧制过程的舞蹈《思钧如见君》、宝石Gem与吴碧霞合唱的《一封家书》、中国台湾歌手陈立农带来的《此时明月》、致敬教师节的舞蹈《子曰》等,也引起了广泛的传播。
/ r$ ?0 J3 @& } 这期节目的总导演之一陈雷,此前曾执导河南牛年春晚,其中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不久前入选了2021十大年度国家IP。他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谈道,这两年,愈发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他考虑更多的不是如何在形式上玩出新的花样,而是怎样更精准地理解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与时代和社会共情。
9 y8 m4 W0 y& R+ S : ~# W s9 e& o5 L0 f2 u5 C8 o, }
陈雷。
2 v' W7 j& L; l 航天员惊喜现身,“离月亮最近的人”送祝福
0 n, Y+ w/ o$ Y7 `# I8 }9 k 《2022中秋奇妙游》播出后,观众热议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航天员们的惊喜现身。
9 a$ e5 a; R, U& T 谈到与中国航天人的“梦幻联动”,《2022中秋奇妙游》总导演之一陈雷这样告诉南都记者:“航天员是我们的时代标杆、时代偶像;同时,如果用一种诗意的说法,他们也是‘离月亮最近的人’。他们以这种工作和身份,真的给我们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又带来了现实层面的激励。”# i5 T' t4 s. u! x: B& \' q q) ?
做这台节目时,陈雷反复思考“中秋节”的意涵,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秋是中国人关于月亮的节日。”他在品读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奇妙的感受,“好像我们中国人关于中秋的情感密码,都浓缩在这一首宋词里了。”0 b; e: I. [; G1 S K8 [
陈雷告诉南都记者,从名句出发,他们提炼出了4个关键词,衍生出了4重主题:相思、逐梦、疗愈、团圆。! q8 Z* Z* u% C$ g) Z
中秋时节,阖家团聚,人月两圆,把酒言欢,自然是这个节日恒久的主题。这次他们新创作的3首歌曲,都围绕着“家”“乡”的关键词。比如宝石Gem与吴碧霞的《一封家书2022》,用说唱+美声的形式表现母子之间的拌嘴和叮咛,正是笑中带泪的“家”的记忆。中国台湾歌手陈立农的《此时明月》,呼应着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MV也请了台湾的年轻摄影团队协拍,用类似“自媒体博主”的镜头语言,实景记录两岸“双向奔赴”的路牌、街边小摊的“家乡味道”,讲大陆和台湾割不断的血脉联系。陆虎的《烟火人间》,则是流行乐与传统民俗、民间曲艺的融合,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
7 ~; d2 K5 b/ y . M0 m. e/ A9 R- h; C- c
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与万户“对话”。
" x! Z4 _! R* I% c$ w" T( w 八月十五人望月,也催生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天宫、宇宙的好奇,开启了《水调歌头》里,“把酒问青天”的玄思。《2022中秋奇妙游》里,有一个类似“现场演讲”的节目《我欲乘风》,讲述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舍身追逐航天梦的先驱、明代士大夫万户(本名陶成道)。上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曾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纪念他的壮举。而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玉兔二号”在月球漫步,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从茫茫宇宙传回的一句“谢谢你,万户”,成为屏幕前观众们的泪点。% t4 W* c+ p4 h$ T
此外,还有一重主题是“疗愈”。陈雷介绍,“我觉得中国人的‘中秋之思’给世界文明的贡献、直到今天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总有些遗憾不可避免,但也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这次节目中,屠洪刚带来的歌曲《武家坡》,就讲述了一段民国戏班中的凄美爱情故事。“最后,这个故事还是‘圆’了,但我们把这种‘圆’留给了观众。”陈雷说。; e+ d0 L2 ?4 |( C
- N. y0 S1 r' T- d% F- v
航天员刘洋弹古筝。
$ B$ X# J( j( r8 J 整个节目的尾声《千里共婵娟》,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小朋友们身穿汉服、用十国语言吟唱这首经典宋词,而航天员刘洋弹起了古筝,与具有8000多年历史的贾湖骨笛合奏出一曲“时空对话”。陈雷谈道:“《千里共婵娟》的‘千里’,包含了时间、空间、地域的概念。跨越古今,无论在地球还是在太空,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心涌动着相同的情感。可以说,这首歌是我们想献给世界的中秋礼物,是我们对寰宇的祈愿。”
* t. c# P6 r8 R 从《唐宫夜宴》到《2022中秋奇妙游》5 s$ i* A, i5 l* E- F2 X M
2021年河南春晚上,《唐宫夜宴》的惊艳出圈成为一个故事的“起点”。时光轮转一年半,执导《2022中秋奇妙游》时,陈雷也有很多感慨。
! V8 n- m- z2 P* ?* X5 j 他对南都记者说:“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开发传统文化,做一种新的时代表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觉得很欣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在博采众长,同时追求自我超越。”
! x9 ~' F' C- [& T: l: n8 } 随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走红,主创团队“以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思路引起广泛关注,而今陈雷表示,他们“越来越理性”地使用科技。“就像这次《中秋奇妙游》,我们可能不再有那么多360°环绕定格拍摄,而是更追求科技与内容相得益彰,而且起到加成的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在视觉上放松要求。《2022中秋奇妙游》的另一位总导演,正是由“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视觉总监李鹏担任。这次的节目中,不少镜头使用了机械臂、威亚等电影级拍摄设备。而在《我欲乘风》中,后期团队用AR技术展现“月球表面”,提升视觉效果。
8 K$ s" |7 _+ p 陈雷告诉南都记者,在构思节目时,自己在不断学习、尝试跨界,不过,并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我们现在做节目,反而是‘放下’的,什么技法都不要想,而是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与这个时代和社会共情,去关注、去爱我们的受众。”
- z" N. b1 `, y9 v
, f/ Y, P: ?4 S! b 就像《2022中秋奇妙游》除了诉说对团圆的期许,也会呈现“缺憾”,用他的话说,这就是“正视人的情感”。; u) d: {* h" r! Z8 C
“我觉得人生就是‘阴晴圆缺’相伴的,有些东西不能主观地屏蔽,那就‘失真’了。但在节目里,我们对‘缺憾’的呈现并不是悲悲切切的,而是传递一种共情、安慰和鼓舞。就像人体免疫力一样,让你慢慢地‘自愈’、释怀,重新获得生命的养分与前进的动力。” g% S" `: t( S
节目的尾声,曹曦文饰演的“嫦娥”接收了许多来自人间的中秋许愿,但她却自白道:“或许对于有些愿望,我该劝他们放下,放下执念,自在,团圆。”陈雷透露说,这是拍摄脚本历经无数次修改之后留下的一句话。9 @* v6 _" x1 d8 [+ g4 X
8 B5 V) \+ ]7 b! t 演员曹曦文饰“嫦娥”。
7 ^' p7 n3 [1 W9 t, f “有一天我在网上听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的哲学课,他说,中国人在情感上跟西方人完全不同的一点是牵挂。‘自在’对我们来讲太困难了,因为我们背负着家庭、婚姻、父母、子女……各种各样的责任。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借‘有人性,但高于人’的嫦娥之口,把这层意思说出来。当她有能力帮人们实现愿望的时候,她反而想劝一些人‘放下’,因为中国人很多的愿望都不是许给自己的。”
3 o+ E2 c) o" @' t0 [2 k4 B 像这样“一击即中”的情感点,正是陈雷希望用心去寻找的。“我想,只有更了解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民族的情感模式或精神层面的共性,真正沉下心来去聆听,去研究,我们才知道,要做出什么样的文艺节目去打动观众。”+ ]4 K4 w/ e4 J, C+ Y" y) L9 H1 `6 b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