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已经有多个国家找中国合作高铁建设相关领域。但是,在高铁的零件国产化率方面,中国高铁却遭受了来自外界的质疑,尤其是在高铁轮对方面。! w3 A0 k) F) X6 n+ X7 s8 P4 _
/ ]* w- h- k% t$ I5 C' k$ ^
K' Z# a6 P( S+ @" w( I" j- |: D高铁轮对的重要性
" O! x1 v, ^8 p* K中国高铁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现在中国高铁已经开始走向国际。而中国的高铁技术发展的这么好,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6 p" d- H5 L# I+ T$ u. G+ s
* ^. Y( d( }2 p, F. ], t! \- s: _ ?9 P8 X/ M+ x- h0 f
在高铁建设中,高铁轮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给高铁提供速度和安全的。重要的同时,高铁轮对还属于消耗类产品。
8 t/ c" n+ w; y& D
3 D( q K e4 e* ]; {% C
# p" S% |8 b2 G. x$ s当列车的运行里程到达120万公里之后,该列车的轮对就要进行维修。如果这个列车的运行里程达到更远,那么就要将轮对给换掉,以规避事故风险。
$ e5 d3 I* U5 b4 o5 _3 h5 w0 \2 F( c+ a& d0 i
0 V' Y& Y3 j3 C" E% {0 h/ c: m5 t2 X众所周知,高铁运行时是有专属的轨道的。轮对沿着轨道前进,这样一来,轮对就少不了要与轨道互相摩擦,摩擦的多了就会产生损坏。而这也正是为什么轮对是一种消耗品,且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k7 q ?, b7 C' F5 h; E
( y2 q6 T* W. x; V7 g. g
; j2 |# z4 @; c/ B2 T1 j除了高铁行进的过程中,对轮对有磨损之外。由于乘客的目的地不一样,有时候需要转弯也对轮对的损耗比较大。
}" T1 n& z% F$ K* q" ^
[- j- J4 p# o: Q8 R' o. G5 Q+ v3 N% {. b0 I# F/ W
还有在列车启动或者停止的时候,踏面与铁轨之间仍然会产生滑动。而这一瞬间摩擦所产生的温度可能就能达到上千度。可想而知,损耗该有多大。为了将损耗稍微得到降低,一般都会在踏面表面涂抹一层材料。
* m9 d+ I: R7 }, q. B: D J7 u- w; @( G4 G, Y5 a
3 X E5 |( j* f但是我们都知道,就算是涂抹的有东西,经过长时间的摩擦,这层材料也终将会被磨掉。紧接着踏面还是会被损坏,那在行驶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导致平稳性受到影响。& p( l- L3 {3 G( u1 R5 d
# U1 M4 Y/ F5 ~+ g
C9 K4 `* c1 ^; y# V' Z! x5 e( e实际上,轮对非常消耗不是仅更换或者维修轮对就可以一劳永逸。因为轮对的消耗也会对其他的零部件产生影响。! t# w) x- g X% \/ L9 a6 m
2003年时,我国提出了“市场换技术”这样一个思路。打开我们的国门,开始与外国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提升我们的高铁技术。
4 Q5 `" [; K* j' s/ d. L8 u: ~* d, y) W0 L! t) E+ F. m$ W
; {5 g6 L- b" H& x+ p: X0 z
这样做的效果更是非常明显,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就熟练运用了多种比较高难度的高铁技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是中国国产。8 y C. r8 w" E: s! s: V
# f' E, V" \* v& U+ |, O
/ |% f3 T# w, W8 L$ [
因为建设高铁毕竟不像搭建积木那么简单,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建设项目,而且需要的各种零部件何其之多,我们利用这么短的时间将高铁发展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令人震惊了。( k* l- P7 B5 F& X0 G0 v
4 j3 R9 I" J" w7 {3 U# w+ v- i- \" s# P4 p9 C! y! _/ o' }) k
高铁车轮虽然看着简单,实际上内部非常复杂,特别考验技工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这样的技术当时只有德国的BVV,法国的瓦顿,日本的住友和意大利的路奇霓四家有。2 Q/ }1 |5 @7 B5 V4 d) m
' S; O. Z: ^; ^" `8 Q
4 E. ]2 u# D3 q' Z1 k& n4 m$ b这四家企业为了将这一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垄断,之间达成了“三不原则”,不接受参观交流,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避免技术遭到泄露。
8 A8 ` v6 ]: x E- T$ B- U( i* d+ B0 j4 x) r- k
O1 T( Q8 Q; y! r7 ?) X+ S1 b
1998年时,德国有一辆列车就发生了列车脱轨事故,这件事现在仍有不少人心有余悸,因此事故遇难的人高达一百多个,其他的人也或多或少都受了伤。而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列车的轮对设计出现了巨大的缺陷。. |. l5 p6 O' X3 k) w
" g, S7 ~( Q5 h j' `, |2 J n
8 b4 z k& q( |# {
所以说,高铁轮虽然只是庞大的列车中一个小小的零部件,但却会给列车带来致命的影响。. P5 Q' s0 @5 A/ t1 C& l+ {$ r) ^
日德撕毁8000万美元订单. m z9 {3 A5 }" r B) R9 ?
然而为了对中国高铁技术的继续发展造成阻碍,日本和德国直接将8000万美元的采购订单撕毁。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断供中国的高铁车轮。
0 Z: b2 g& r3 D6 g! B3 _
/ z* E# M4 A+ y" N3 s1 ?8 @6 C* r
6 B. y- [3 g8 Y$ e4 H" J日德对外的报价是,一对车轮60万。但车轮又是极其消耗的,一辆8接的车厢所需要的车轮就高达64个,这样算下来,按最少的需要量来算,也需要2700组。( ?5 p' C' V# D% u# B& ?0 ?
由此可见,每年我国需要在车轮上所花费的资金就已经很高了。2 B7 n: v' k" V0 y0 S$ K
" I0 q7 x/ E2 l4 f/ y7 j# r" k' K* X0 `9 E0 X
而日德这样做,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遏制,想利用他们的优势打在我们的七寸上,从而导致我国的高铁技术不能继续发展。
2 l1 E8 `. o, z1 k. a现在想来,日本和德国当时有些太过于自信,他们自认为这样是对我国的警告,在高铁方面牵制我国。
) j; y/ j- s$ g8 R: r, {
; A1 [/ V, e4 T f" A9 L! K5 w7 d1 x2 _; w9 Y( w/ B T5 O
这场协议中中国与日德两国签订的8000万美元算是损失了。但这还不算完,日本和德国甚至不想给中国高铁“留活路”。, a+ d4 p' [$ b8 ]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我国早早的就在警惕他们会有这一行为,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7 c0 T* f6 n* i$ b+ ]3 a
" O) b a. I2 Q8 E2 ?& @: f% F! o& R
中国绝地反击
( @2 ^6 p+ a, r. c0 C由于我国的地势原因,在这车轮方面更要尤其注意。但那些成功研发的国家并不愿意将他们的技术与我们分享,于是我国只能自主研发。
) M- ?# @+ G! m8 W" N9 `( {- g6 ^- L5 A
: K" w: B' V# f( T$ U7 M5 ~! _整个研发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但好在研发的结果对得起研发人员夜以继日的辛苦。给我国的高铁技术带来了重大突破。从而不用依赖于他国进口。
- Z- K/ J w) `8 v x; Y& d9 ~, ?
2 \0 p Z# d# s- O' C' s5 `' {5 M# S# z
2015年时,国产D2车轮就已经被中国人研发出来,并且在个产品黄总加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中国车轮也开始成为中国国产。
7 R" Y# W8 w$ T# X& X1 s: `* k) o
- y# [# Y3 L: C0 Y+ A' l
我们国产的车轮跟国外的进口车轮相比,单单是在价格上就已经优惠了很多,每年能给我国节省下大量的资金,在性能和安全等级方面,我们也可以更加放心。; A( U) }; n" Q! ^+ j1 b4 f
中国国产的D2车轮在各种性能方面都进行了优化,整体技术水平要高于国外的车轮。! z! U) T2 t" N) L3 u0 c
* Y+ u+ T& R% O
. L# e9 P# r! ]0 L, B' D6 C! r
如今,国产的车轮已经大量投入使用,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对我们的高铁技术都非常认可。
6 t, `, P# m0 T; |5 z
: x) o- U" l+ O- K) D7 i6 B2 B
8 `" ~; y) \! @! `而高铁技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及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为高铁的国产化停工了坚实的后盾,让这些科研人员们能够放心大胆的专心研发。
$ F4 M" p6 C% \$ R3 e
# g U* G& r: H6 ]9 F- N& @; h! m5 M$ Z+ g
中国的这招防患于未然可以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德日两国自认为卡住了中国高铁的命脉,殊不知中国早已经自己掌握了关键技术。
( c" L& ^( P2 O9 V
8 K" N `; G& q6 Q. a2 U! N! L2 G+ J6 E: Q8 u @
写在最后5 Q# v" f7 u2 \ A$ U1 F) S
中国向世界展现量自己的优秀,从5G技术,北斗系统,甚至是中国的天宫等,虽然都有所限制,但中国科研人员从来没有感到过害怕或退缩,最终都研发出更为优异的产品。
- V5 k. s) d; l7 Y' j" z( b' V/ l5 I; j
: E& I) K& G! O: m1 E
钱学森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是中国人不能研究出来的,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自信。而这份自信和底气来源于我们的祖国。对此,您有设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