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的“momo”,到底是谁?' ^) _+ H1 b8 _: \
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的“momo”,到底是谁?
0 X0 n2 i8 @5 x9 E4 |# u5 Y 你在上网的时候5 ]3 J+ X. g6 C1 ]' D
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用户:
$ L( r5 C. B7 E* F0 O2 C 1 V0 _0 w6 B ?; H
粉色的小恐龙、统一的“momo”名称# L6 S2 k3 F1 {+ y; t/ i3 p
充斥着各个社交平台
/ P! D6 h8 a2 N5 @5 a( f 几乎每一篇帖子下都有他们的存在
* ]4 m- H( o; d. ?, h 让不少人感到费解 x+ f9 { B( Z# k- F: h. Y* \: n' C
“momo”到底是谁?
. W! }1 v2 w2 }, q- e' H6 i2 d9 J 他们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头像和网名?* `3 h/ w Q2 h: i
大隐隐于世
$ @: O. J2 E, S( \ 小隐隐于“mo”+ o7 _6 m( |4 y% @3 s2 r
其实,“momo”们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 n3 k3 s2 n$ q( Q
一开始, “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不是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种网友们用来匿名、隐藏在群体之中的方式。 ; o8 A8 F5 w$ O
说白了,“momo”就和曾经流行过的“用户已注销”“江湖骗子”等id一样,只是一个通用的“马甲”罢了。7 M H7 J" f7 p: f& G
不少人对此感到费解:网名和头像,不是用来体现个人特点、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来的吗?为什么都要用一样的搭配呢?8 ]5 S. s& `) {; F4 E, w( s
道理很简单: 首先是“防搜”。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考古、“挖坟”“家访”越来越多地闯入个人空间,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少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冲浪足迹轻易被熟人发现。
; R$ `; R% {8 [/ q5 J y
" ~! s; B( d/ y' w/ N7 g* } “momo”谈取名原因
2 n* Q1 J2 L5 \" ]& A- X 网络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同时也模糊了我们线上线下工作生活的界限。虽然个性化的网名也是一种匿名马甲,但是根据越来越厉害的算法推荐、过往的网络痕迹,个性化网名也会被熟悉的人推测认出身份,有时甚至会遭遇“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其他用户攻击而不敢发言。
9 ~+ Z+ F3 I7 K! L, t7 x. b5 B 披上“马甲”,泯然众“mo”, 有了集体掩护的身份,可以极大减轻社交压力,实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的网络表达欲和分享欲。有网友称,“变成momo之后更敢踊跃发言了”,他们正是借助这个“外衣”追求更加“自由”的发言。即便发言不被认同也没关系, “你怎么知道我是哪个’momo‘?”
, ~ ^+ g5 U- Q " g4 D, g* g$ F" y# V. Y( t4 O
各种版本的“momo”头像0 s! k# C: W7 Y1 N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momo”大军, 就像互联网诞生的一个又一个新梗,让不少年轻人跟风加入,这场集体行动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大家拥有着共同的一个身份——“momo”,就如同拥有了情感联结与群体归属。就像在公共空间里,戴着相同的面具,穿着批量复制的马甲 ,来一次集体数字狂欢,满足了年轻人的群体认同感和赛博朋克式的娱乐性。
5 T. z: r( ]& y4 u0 a8 Z2 i9 ~ “好巧,你也是momo。”! m, {9 L: m) C( e! [
一“mo”做事亿“mo”当
9 |% `! Z! m. j( u( A; T 除了好玩,“momo”大军的存在,也给不少人带来了麻烦。
3 v% M1 ]" U+ e$ r3 n4 l8 H 同质化并不完全是抹除个性, 看似千篇一律的momo背后各有各的精彩。在群体的掩护下,有可能出现谣言和更多不良发言,滋生网络社交的混乱。一名网友留言说:自从加入了momo大军,我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评论区发言了, “反正有别的momo替我背锅”。这给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取名叫’momo‘的,恐怕都是键盘侠吧!”
, f* R% t# P5 l* _! m% Y* I0 p
% \+ y# g7 D& g 一个“坏momo”,可能会“殃及池mo”,让集体承受骂名。“已注销”和“江湖骗子”就是前车之鉴, 因为认为扰乱社区秩序的风险,已被部分平台制止。因此有人在momo的皮囊下狂欢, 也有人不厌其烦,担心这会不会又变成“喷子”的温床。
; a$ E8 O, w9 L* ^ ^, h4 C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集体面具不等于浑水摸鱼的自由,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尽管戴了一样的“头套”,但通过uid(用户身份证明)一样可以锁定具体的人。 也就是说,加入momo大军可以逃开熟人,但是逃不开监管。如果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样要承担法律后果。' D S: e) R/ T* T# z5 h {
前段时间,某艺人把造谣的网络用户告上了法庭,其中就有豆瓣用户“momo”。“ momo大军”适度的狂欢可以理解,当“momo”们出了扰乱秩序的风险,平台也不会坐视不管,越界行为也会让“momo大军”如同“江湖骗子”一样原地消失。
. o: M. j7 N* p* M5 h 8 f, k2 a* `, ^4 }& k0 t9 x
不过,“momo”只是网络社交一时兴起的潮流现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类似“马甲”被创造出来。 根本之策是,多一些包容和理性,少一些戾气和过激的情绪,将网络社交规范普遍内化并遵守。从长远来看,在互联网空间,公域与私域如何共存、自由与规范的边界该怎样界定,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挑战。0 G$ a5 a8 a; w8 J% r
“隐身”带来的安全感需要“momo”们共同来维护,我们永远要记得自由有边界,互联网发言要谨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