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比0领先,到被对手追成2比2,最终3比2涉险晋级,樊振东王楚钦在德班世乒赛男双八分之一决赛中遇到了勒布伦兄弟这对顽强的对手。
. l, `, y9 W8 X; }' Y6 }4 b樊振东赛后说:“这场比赛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总结。对手这种背水一战的能力,确实有些超出我们的想象。“
. Z9 X3 n0 w" Y6 A
# w" W+ _( J' C. R# o6 J! o2 L1996年欧洲锦标赛,法国球员斯蒂芬·勒布伦在团体赛中遇到了瑞典的佩尔森。斯蒂芬打法凶狠,比赛节奏很快,但和名人堂级别的对手水平差距可观,两局下来,斯蒂芬0:2输给了佩尔森。斯蒂芬后来的生涯相对平淡,慢慢开始不大参加国际比赛了,他在法国家乡参加俱乐部联赛,直到退役。
5 A& S; n9 w& E& a, n: a1 F! l; V2 |' ?27年之后,佩尔森最得意的弟子莫雷高德一个月内输给了来自法国的一对兄弟三次。兄弟俩分别叫阿莱克西斯和菲力克斯,姓勒布伦——斯蒂芬的儿子。或许当年斯蒂芬·勒布伦留给佩尔森的印象不深,但现在,勒布伦这个名字,应该会经常出现在佩尔森的脑海了。兄弟俩年龄比莫雷高德还小上几岁,以后注定会在欧洲和世界赛场征战不休。% S; S0 V$ n1 ] T8 N" @! _0 e
勒布伦兄弟的突破还不仅于此:2023年4月21日,阿莱克西斯勒布伦淘汰莫雷高德两天之后,在WTT澳门站的1/4决赛中3比2淘汰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1 m E* Q) E+ S8 t/ i6 V& t% n
如果给兄弟两人的乒乓球风格做一个总结,那可以是“无视一切定势”。: U M) M# {; j
最明显的是弟弟的直拍。一个金色头发戴眼镜的欧洲小男孩,用着在亚洲都已经逐渐式微的直板打法,和遍地的横板纠缠不休不落下风。水平已经很高不说,而且上升趋势极快。: p8 W; Z$ L8 o
4 g- {1 ~ g7 i, \( ]9 l+ k阿莱克西斯(19岁,左)和菲力克斯(16岁,右)2 W. o. x4 f" d/ S4 @8 M
而他为什么选择了直板打法,也多少带点命运偶然。0 i% G4 f, @# J. I, H+ C/ W* C, a
2005年10月,十运会代表浙江出战的陈剑,3:1战胜王励勤。虽然团体赛最终浙江队还是输给了上海队,但是那年对陈剑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从来没有国家队履历的陈建,一年之内赢了王皓,孔令辉,刘国正和王励勤。这份履历让他得到了一份去法国Istres俱乐部的合同。& n% l0 Y& Y$ f9 @
碰巧当时俱乐部有个队友儿子年纪还小,看爸爸比赛训练,发现了陈剑的直拍。大概是在到处都是横拍打法的欧洲,直板打法显得特别新鲜,这小朋友几岁就吵着爸爸问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打乒乓球——这当然就是菲力克斯勒布伦了。
7 H1 U* p' o+ ~. }4 ]旅居欧洲的中国选手给欧洲选手带来启发,造成融合并不是没有先例——世界冠军施拉格就承认直板正胶的丁毅对他启发很大。但是陈剑最后在欧洲启发出一个欧洲几十年来第一个非亚裔直板反胶,也算是段妙谈。
) ^; _& u# q; e兄弟两人对乒乓球定势的突破当然不仅限于弟弟的握拍。
) T7 U, V+ T0 x7 F# N即便是经过一系列规则改革和技术进步的今天,乒乓球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定势。总体来说,现如今的乒乓球发球仍然以短球占多数,绝大多数选手前几板的选择都在一个大致的范围之内。即便以变化著称的选手,一般的变化也就集中在两三套发球,和一定比例的长短配合上,绝对的出人意料不多,更多拼的是执行质量。
- G7 w% O. s% E. q, ^4 I* M但是勒布伦兄弟完全不是如此。; Z: l+ I6 N# `. h
7 w6 Q; c+ G, q$ y7 Z对兄弟俩比赛有一定经验的人会发现,他们两个人发长球的比例极高——甚至高于短球。传统上说短球容易限制对手进攻,给自己创造机会;长球一般用来配合牵制。但是兄弟两人完全不忌惮长球为主,不管对手多强,他们对于用长球直接打开局面毫不忌惮,而且看起来不大吃亏。
5 s- L& @$ K2 q0 P而长球也远不是他们发球唯一的变化:边线出台,直线奔球,站在球台右侧发球,各种落点的半出台,还有哥哥很有特色的雨刮器式发球,对于兄弟两人来说,发球落点旋转没有不可以,完全凭当时的感觉和瞬间判断决定。一般选手大概也就两三种发球,而哥哥勒布伦一场比赛用出四五种不同发球的情况非常常见。% g3 y8 z* V4 v* N$ ]. q3 c
接发球也是如此:兄弟俩对欧洲强势的反手拧拉没有那么迷信。但两人台内球从劈长,挑打,摆短,侧切,手法一应俱全。传统上欧洲选手偏重实力,但勒布伦兄弟两人是不折不扣的变化风格,招数极多,尤其是哥哥。
7 s: h j w8 R' W7 L8 ?4 ]3 k1 \从绝对意义上说,兄弟俩人的技术质量并不完美。他们大部分的发球选择其实都不算严密。但是他们这种频繁变化的比赛方式,让你很难把和别人的比赛的经验套用在这兄弟俩身上,因为他们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澳门公开赛对樊振东,第五局8比8,阿莱克西斯两个发球都是直接出台,完全不忌惮被世界上击球质量最高的樊振东先手进攻。
/ }& D3 B6 w' D0 X% Y0 d8 g9 W' l换句话说,看的时候或许觉得他们有些花招,但是打起来会发现——他们的花招实在是太多了,让人很难完美地把每一个都应付得很好。
. i$ v# [4 z# o& g+ f; T3 U4 o兄弟两人这种变化为主的风格其实不算是原创。这几年,这种利用全面的技术和多样的变化牵制实力的打法其实开始慢慢流行,作为一种对之前强势反手相持的主流打法的应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莫雷高德。兄弟两人和其他人本质上不同的一点,是对比赛节奏的变化。
: e4 I/ e! A) y% u对于勒布伦兄弟来说,变化不仅仅是旋转:从落点,套路,发球方式都可以用来变化,而其中最有效的变化方式是比赛节奏。# s, d/ p' j2 Y% j8 ^
如果对比赛时间做出观察,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类似的局分,有勒布伦兄弟的比赛,时长明显要短。这两兄弟不但变化极多,而且比赛节奏很快,球拿到手里仿佛烫手一样,拿起来就发——而且大概率是长球。就算打起来,也是连续变化,几下解决战斗,节奏明快。
' A7 f; P% z3 c! w1 Q这点就连当值裁判都有体会:有这兄弟俩的比赛,需要控制节奏,不然稍不留神,比赛越打越快,稀里糊涂就已经结束。
3 N4 [' |: j3 l1 }这种高速的比赛节奏其实才是让兄弟俩满袖子的花招用得出来的本钱。如果一本正经的放慢速度,发球之前仔细思考,就给了对手更多思考和判断的时间。
, X$ p: a# D& R, X7 q; A要知道,兄弟俩平时的训练伙伴就是彼此,对于这种不假思索的比赛节奏仿佛呼吸一样自然。而对手如果不有意识地对节奏进行控制,就只能靠本能反应来面对兄弟俩刻到骨髓里的比赛节奏了。$ X9 U6 |( r, {* j* a" J0 W% a
说到底,勒布伦兄弟两人的风格是一种新的可能性。在一系列规则和定势被新的规则和技术打破的今天,这兄弟俩的瞩目上升趋势给整个乒乓球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三十年,乒乓球中到底有多少是这项运动的本质规律,或是,只是约定俗成?如果是后者,这戴着眼镜的兄弟俩大概会非常乐意在快速的比赛节奏中一个一个将这些僵化的东西打破,创造新的可能性。
5 g- ^2 t/ E* @! y0 Q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