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7 E# J- A! J
. z1 @8 Q, Z6 T, a3 月底,非营利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发表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研发比 GPT-4 更强大的人工智能(AI)系统至少 6 个月。公开信获得了千余名该领域专家、科技人员、产业高层的签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家曾毅。9 Y$ {- N! b6 f" s% s+ ?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特设专家组专家,曾毅也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当下的人工智能亟需解决哪些负面影响?身为 AI 技术和伦理专家,为何会在这封引发空前关注的公开信上签名?围绕这些话题,本报记者与曾毅进行了对话。
( | ~% W- L$ a2 T1 Y4 b文汇报:您为何认为暂停 6 个月 AI 大模型研发是必要的?如何看待此次辛顿用离职发出的 AI 警告?
/ g, ^, K6 @7 {; A% G! |曾毅:生成式 AI 大模型的发展速度可以在几周内将潜在风险转变为实存风险,不负责任地研发和使用 AI 可能在短期内对社会造成显著而急迫的风险。7 K% ~: k! d, c2 Z) v, P: U
眼下,人工智能企业都在布局大模型,但很少有人说如何去防范风险。正因为我们对 AI 潜在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已经开始过早且过于激进地尝试,所以我觉得暂停 6 个月是必要的,先去解决一些潜在风险,先好好思考一下。当然,6 个月只是一个倡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时段,能够取得一定效果肯定比不做准备要强得多。但是,6 个月之内是否能够充分思考相关风险,并做到防范?我觉得这是不够的。
1 q3 P4 u" j' ]% L* G) W" Y+ E我认为,应对 AI 潜在威胁与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并不存在重要性的差别,AI 带给人类的挑战可能更紧迫。而且,AI 技术每往前发展一步,人类对于伦理安全方面的考虑也需要前进一步。AI 治理对其未来发展而言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 j% e% S- ~* `- t文汇报: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由新技术诞生而引发的危机时刻,您认为此次生成式 AI 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以往一样吗?, @ T) _! ^9 H' h
曾毅:生成式 AI 技术有能力合成虚假信息,极大降低了社会信任,该项技术的滥用、恶用,使得现今眼见、耳听都难以为实。这对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长远来看,生成式 AI 大模型等技术正在试图模糊人与 AI 之间的界限。
& _ E+ O1 H. H) _9 s. S) f现阶段的 AI 只是看似智能的信息处理工具,并不具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和真正意义的智能。它可以用来辅助人类决策,却不能代替人类决策,因为它并不是责任主体,也不具有生命。然而,诸多应用领域正在尝试用其替代人类,无法作为责任主体的 AI 工具被错误地赋予责任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这将对人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3 H9 G" B+ R1 D5 N) Y& Y) p
文汇报:您认为人类有可能始终掌控 AI,让它永远只作为工具存在吗?要实现这一目标,人类有哪些手段?
$ q5 X9 D* e$ k' k7 Z; V曾毅:我们没有选择,对于作为工具的 AI,我们必须竭力做好伦理安全框架、测试和负责任的部署,同时引导 AI 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AI 赋能的实践主要在教育与健康领域,因为这两个领域有更明确的经济收益。而对于一些全球性的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公平公正等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的问题,AI 的贡献微乎其微,这是人类使用 AI 这一工具时必须意识到并采取行动的。4 Q2 `: E' }, Z) w2 H! ^! o7 p* H5 }
我们应从制度建设和技术护航两方面引导 AI 向善。从制度建设与实践角度讲,制定伦理安全原则、规范及相关立法是必要的社会保障。从技术护航角度看,通过 AI 技术实现伦理安全关切,落地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目前的技术瓶颈及时与制度建设互动,实现敏捷自适应治理是关键所在。
; H5 d1 m; _5 K! S6 u, o文汇报:在您的设想中,未来人类与 AI 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4 d6 [) I0 B, ^曾毅:现在,AI 正以一种试探、尝试的方式去改变社会,人类社会则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去应对,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主动去迎接技术变革,更多人是疲于应对。3 u( [4 r4 [* B) d% L
如果把技术发展脉络放到更长的历史当中来看,人类应该回归其自身的位置,从事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情感交互的工作。比如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关爱社会中的年长者和弱势群体,这些工作恰恰是 AI 最难替代的。在城市发展中,有必要给人留出没有必要使用 AI 的空间,并且让人们可以有选择权,决定使用或者不用这项技术。# z5 b' Z7 F/ z: |2 o3 a
文汇报:不少专家认为,AI 最大的影响在于教育。在您看来,AI 时代应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n" |7 R8 Y# B1 ?
曾毅:现在有很多家长非常焦虑,总是在想我的孩子是不是应该尽早地接触人工智能。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如果真的学有余力的话,让孩子去学一门心理学,接触认知心理学的基础,让他对人本身有更多的认识——人类的智慧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为人?事实上,生成式 AI 让人更明白 " 何以为人 "。因此,我觉得孩子们有必要学点哲学,在年轻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些问题。
1 P3 j' l1 O# O" W4 Y$ ^& B作者:沈湫莎% c% I0 u, y9 O7 n- k
图片:pixabay.com1 N$ f5 }# a: H6 K" Z
责任编辑:任荃! c: D; E5 u2 O Q' ]6 y7 u& | ?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