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11.11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5|回复: 0

旅行的意义

[复制链接]

1647

主题

726

回帖

676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767
发表于 2023-5-3 1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机票车票一票难求,酒店民宿量价齐升。这个五一假期,国人压抑已久的出行热情终于获得集中释放,旅游市场迎来近五年来“最旺的一季”。) N* l! {$ B& _
与此同时,过去黄金周一些熟悉的“画风”也回来了:路上堵、景区挤,购票排队、吃饭排队、上厕所也排队,“不是人看景区,而是景区看人”。& n) I; N( ?6 c( d8 N9 ^4 C
很多网红城市、景点也迎来了大批拥趸,游客以90后、00后等人群为主,晒自拍、发朋友圈、发短视频成为他们的“标准动作”,排队两小时、“打卡”五分钟,却依然挡不住年轻人的热情。那么,如何看待“打卡式旅游”?又如何看待旅行的意义?! d9 s% w) w9 l& a; @0 n: U
“打卡式旅游”的前世今生
7 m0 t! X1 M* b所谓“打卡式旅游”,是指以到达旅游景点为目的,在不同景点之间快速穿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拍下图片、视频发到网上,随时记录旅游过程。有人觉得,“打卡式旅游”流于形式,旅游体验感不足,也有人觉得旅游只要开心就好,“打卡”也能带来成就感。" [  C$ I  u' o( r/ R
事实上,“打卡式旅游”并非新鲜事物,过去大家吐槽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庶几近似。多年前个别游客在景区刻写、涂抹“到此一游”等字迹,这种不文明行为,可以说也是一种“打卡”心态。& z  b6 J- {1 _0 ^% e
今年以来,一些年轻人更是把“打卡式旅游”玩到了极致——出现了所谓的“特种兵式旅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金钱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这确实有点像“特种兵”在完成某种高强度的任务:有人日行三万步,48小时不睡觉,整趟旅程只花费几百元,第二天还能准时赶上“早八”。# @2 K% a" J; y$ o5 \
笔者回想起自己20多年前读大学时,也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和同学结伴去“江浙沪包邮区”旅行,大家AA拼吃、拼住,为了省钱当然也没少做攻略、功课;大学毕业旅行我去了西安看大雁塔和兵马俑,还跑到甘南桑科草原住在牧民家,一路上为了省钱省时间,买的都是夜里的硬座车票;还有一次国庆节期间另辟蹊径去爬金山岭长城,体验与“人从众”的八达岭大相径庭……
8 l1 A) ], E, T/ R2 S* V所谓“特种兵式旅游”“打卡网红景点”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嘛!  [) h/ r& S9 @' p8 D) i
刚工作那会儿,我记得穷游网曾火爆一时,我在旅行后也发过不少帖子,表达无非是“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玩法”的观点。世界那么大,如果你想去看一看,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和方法。) Q8 K  e4 f- @! [# L
我特别能够理解,当前文旅业复苏背景下年轻人渴望出游的意愿。“打卡式旅游”自带社交属性,除了朋友圈、微博,抖音、小红书、B站都是年轻人展示的舞台;高铁网络的迅猛发展,也为“说走就走”的短期异地旅行提供了可能。这些大概便是“特种兵式旅游”突然蹿红的原因。
* D3 h  p# ~2 \* x9 i% R  C我去过、看过,但留下了什么?9 k" l- i, H( r
但细细品味,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高度浓缩、闪现打卡,真的能获得较高质量的旅行体验吗?纵使年轻人身子骨硬朗,这样频繁折腾自己,真的不累吗?
5 H; W7 D& l9 y0 @8 _在最新一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中,主编单之蔷写到:“我最不能理解的旅行是‘打卡’,这种旅行像一位十项全能的运动员气喘吁吁地去向每一项赛事的终点报到,或者像一位集邮者拿着信封到一个个邮局盖上邮戳。”
% e4 Q9 i/ s4 b: x在他看来,旅行最大的乐趣是看到“差异”——真正的旅行不仅是去寻找“差异”,去遭遇不熟悉的事物,还要把熟悉的事物,一步步地脱去人类文化给它附加的外衣,“还原”成不熟悉的事物。, h+ y) W9 _6 W" M  A
我深以为然,这也是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的一种具体表现吧。但这样“高质量”的旅行,不是普通人挤出点时间、凑了些盘缠、仰仗一鼓作气的好身体就能实现的。
; F$ l$ e/ s7 z# c. Q/ _% Y6 O年轻时我以为,想要达成完美的旅行预期,有“时间”“身体”“金钱”这三要素就够了。现在我则愈发认为,“旅行”或者说“旅行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应当是五维的,还应当补充上“知识”和“审美”。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把时间金钱摆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忽略了阅历知识和审美情趣,也会很大程度决定旅行质量和体验。- |/ G2 D' H# o4 y2 V3 x
有学者就指出,从增强旅游体验感的角度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旅游方式,游客很难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风土人情,成了一种为了旅游而旅游。从发展旅游经济的角度看,“打卡式旅游”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很短,旅游者大部分的支出都花费在了景区门票上,对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贡献也就十分有限。
( T8 K6 Q8 ]" h  R1 W0 l应该承认,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诉求:年轻人需要的是娱乐,中年人要的是喘息,老年人拒绝遭罪。旅游中包含了娱乐、休闲、求知、审美等多种色彩和元素,但是,旅游绝不简单地等于娱乐。. W8 O% g- B/ r  C+ Q8 j$ ^4 L; I
在我看来,旅行是一种人生体验,旅行的意义在于实现精神的冒险或心灵的成长。真正的旅行,应该是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行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默契,而非“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
6 Q3 ?& c4 G$ s; ^. z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 X7 s# {9 ]! e
那么,如何超越“打卡式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旅游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 ]" r! u5 i! G  q“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书画大家董其昌的这句名言,常常只被人记住前半句,却足以表明认识世界的传统智慧和有效路径。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今天的旅游,不再是过去的走马观花,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
1 ^8 y' i: r% M! D/ v# |5 Y5 X近年来,文博热、考古热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圈粉无数,“三星堆遗址”举世关注,“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这些都成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契机。( H& b  Q/ a! r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 y) v7 J; @% j; W3 m* i( _所谓深度游,更多是沉浸式地感受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是一种“慢游”。上述《通知》就提出,挖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
' D8 X, m" v- H0 d. j9 K1 e6 n对资深驴友来说,旅行绝不只是去热门景点“打卡”,只有适当放慢脚步,沉浸体验,才能真正感受一座城市骨子里的魅力。博物馆、美术馆、书店、美食街,甚至一条不知名的小巷,路边的小店、菜市场,都可以是我们“进入”一座城市秘境的窗口。我一位朋友就告诉我,不论去哪里旅游,逛菜市场都是他必不可少的项目。0 w2 ^/ j# K; A3 s1 b6 V# ?; E5 {
当然,深度旅游需要旅游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实现更自主的安排。这需要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给人们更多旅游的自由和空间,让大家可以错峰出行,而不是全部集中在黄金周这几天。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

GMT+8, 2025-2-24 05:12 , Processed in 0.0358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