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A股大跌!该恐慌吗?这股股价飙至345万,7年大涨150%!背后蕴含哪些秘密?
# T9 H3 |0 P$ R* x/ Y& `& L
! c5 q$ C, }$ D; C; B1 n/ Z w 投资小红书第140期音频:进度条00:00 07:28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合集#投资小红书 137个
, L3 S& c5 f' ~3 _/ J( y 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配音; w% _% j7 ^: f& g. j
投资小红书-第140期. X4 Z/ a" o3 q; R5 J
过面尘土、伤痕累累,但我们依然且必须相信时间的
: p- g0 o4 M/ l" U 大道至简,勤而行之!
) p+ a% q- @4 u% u# a* X, Z 本周最后一天,A股全天震荡调整,“A股大跌”一度飙上百度热搜榜第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301.26点,单边下滑收跌1.95%,创年内最差表现;深证成指跌2.28%,创业板指跌1.91%。那么,该恐慌吗?
+ O! O5 Y* Q5 H# B) u8 ?3 p! H 就在近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再度触摸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5万元),距离历史新高仅有一步之遥。伯克希尔今年以来上涨了约6%,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
$ j+ A5 A; e0 q" f! P! V# p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伯克希尔的涨幅已经超过了150%,年化复合收益接近15%。巴菲特无论是近7年的投资业绩,还是过去56年高达3.8万倍的投资记录,均在验证“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价值投资的原理一如既往地适用”这一道理。0 K( P' ~8 z& h R/ F8 j
价值投资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正如巴菲特曾在“格雷厄姆-多德式超级投资者”演讲中说,在投资的世界里,有如此多的赢家都来自于格雷厄姆-多德的追随者,其原因绝非可以用随机因素来解释的,虽然这些赢家风格不同,但他们的主要观点始终是一致的,他们始终买进的是企业,而不仅仅是股票。 F: Q- H4 n* H$ A/ t! H8 f; _
大道至简,勤而行之。巴菲特在19岁就顿悟了价值投资的原理,并且用一生毫不偏移地去实践,才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投资成果。
& [/ d4 P( w' \$ z" s) R! ~ 买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 . m, i: M7 X1 X: I+ n- ]
无论面对数十倍的收益,亦或是面对50%的回撤,巴菲特都不为所动,也不会因为持有期太长而抛售股票。巴菲特对股市不惧也不贪,不为波动所动,正因为他理解投资行为买的是公司而非股票。
" R( t( e1 B# J/ `7 D 巴菲特也曾面对高达50%以上的净值回撤,1972年伯克希尔的净值回撤2.5%,1973年净值回撤更是高达48.7%,但在这样的时刻,却被巴菲特视为大举进军股市的最佳时机。他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大举买入华盛顿邮报,1973年2月,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1973年10月,伯克希尔已经成为华盛顿邮报最大的外部股东。
& @9 K* C% K2 { F* O9 H& H2 F 但对熊市的恐惧往往会吓住主流的机构,当时《华尔街纪事报》上一群机构投资者分析认为,华盛顿邮报的确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主流报纸,根据公司基本面判断,目前公司的股票提供了建仓的好时机,但就是不敢出手,因为担忧熊市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3 g6 E; j' P2 a$ d6 \1 t- P
多么熟悉的论调,相似的场景也曾在A股多次上演,尽管判断股市已经足够便宜了,但很多投资者却害怕股市继续下跌,在本应是投资的最佳时机却选择离场而去,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投资者眼里,投资“买的是股票,而不是公司”。/ P2 N* }8 j0 b" k
巴菲特在11岁攒足购买第一只股票所需要的115美元之前,已经读完了奥马哈公立图书馆中每一本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书。他发现很多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书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妙趣横生,但可惜,没有一本真正有用。
/ d1 t0 B! t" O1 c* N! ^+ [2 h 直到19岁读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意识到“取经之旅”结束了,从此他将股票不再仅仅视为一张标有价格的纸片,而是视为公司的一部分。“即便没有股票报价,也不会令我们不安,最终我们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所持有公司的命运,无论我们持有部分还是全部股份。”这是巴菲特一直践行的。) o L4 @. J+ ^8 y+ x9 I/ u
正如A股价值投资大佬张尧曾说过的,投资者之所以在恐惧中放弃了很便宜的公司,不仅仅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而是因为认知上出了问题,没有把投资当做买公司。( z0 @ S/ Q; N' K2 N3 r; D$ l0 X
段永平也曾说过,价值投资不需要勇气,需要的是对投资标的的了解,投机却需要很大的勇气。
" u1 ?4 B4 h( {; \0 F G) @) ^( L 大道至简,勤而行之 4 j3 H: N% K" x8 F% Y. Q, _$ G Y
“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好公司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时出手。”这是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诀窍,也是他终身实践从不偏移的投资原则。
1 i+ E* E6 G ?& c3 U 巴菲特的投资从来没有偏离过价值投资的路线,他也从来没有误导过公众,这是他赢得长久爱戴和尊敬的最重要原因。试想下,如果巴菲特历史上曾有过参与泡沫的记录,那么他会名誉扫地,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2 O9 a! G1 E0 @2 O! f" U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泡沫泛滥,但巴菲特完全避开了这个泡沫。《巴伦周刊》的封面曾配有大标题“沃伦,你怎么了”,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个大跟头。巴菲特此时反复重述:“我知道市场会变化,只是不知道变化的时间。”而彼时众多追随价值投资风格的长期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纵身跳入泡沫之中。, `& D6 n6 i) M3 V6 e/ t6 ]
“你是想被当做世间最伟大,但实际上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巴菲特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他对媒体的负面报道并没有反击,时间最后证明了巴菲特的理性和明智。' N: `4 k5 o4 E- \/ b3 V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标普500指数年度跌幅近40%,全球股市陷入恐慌当中。2018年10月,巴菲特为《纽约时报》撰写了一篇特稿,标题是“买入美国,正当时”。巴菲特写道:这场危机爆发之前,我的个人账户没投资任何股票,只持有美国国债,这场危机爆发之前,我的个人账户没投资任何股票,只持有美国国债。(这里说的是我的个人账户,不是我个人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我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将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如果股价还这么便宜,我的个人账户中的股票仓位将很快达到100%。2 a, p# s+ b3 I* g
巴菲特在这篇文章中说,一方面,美国有些公司处于竞争劣势、背负着高杠杆,投资者对此类公司保持警惕无可厚非;另一方面,美国有很多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长期前景光明,投资者对这些公司感到恐慌毫无道理。* b$ ~9 I7 v3 n2 b! `
巴菲特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投资模式,他绝不参与“漂亮50”泡沫、垃圾债泡、互联网泡沫,即使其他人在泡沫破裂前貌似都获得了大丰收,唯独自己还站在原地;他也不恐惧深渊,1973年熊市末端的大举买入,1987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迅疾扫货,2008年宣布“买入美国,正当时”等等,都印证了巴菲特的知行合一。投资知易行难,巴菲特长达56年的投资实践,为每个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完美的榜样。
4 Z8 N; x3 ~! [1 u3 w9 Y$ ^ 责编:王璐璐
% F8 c- J6 Y' V- K! p 校对:王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