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X+ x8 K1 F
; e; x6 O* {' y3 N- [8 [钛媒体 App 4 月 11 日消息,日前,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楼宇科技正式发布多款储能热管理产品,包括 8kW 插框平台、20/40kW 侧出风平台、40kW 顶出风平台等。
2 q0 X+ e" A7 e, m8 u' i目前,储能的热管理主要分为两大技术路线:一是以空调和风道供冷为主的风冷模式;其二是采用水、乙二醇、硅油等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液冷技术。1 ?2 d6 B- ~: @. q' k, H
在行业看来,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和客户的经济模型,风冷、液冷都会有自己合适的舞台。但近些年,面对能量密度较大的集装箱类储能,风冷等短板逐渐暴露,开始将液冷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 W7 R, y5 ~( }! N1 Y! |1 |本次,美的集团储能产品已涵盖储能电池、储能热管理、光储热柔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全面涵盖发电侧储能、输配电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三大场景。" I" V6 M; s) ^! h" F
通过对国内外储能安全事故的分析,美的认为,在储能系统里面,虽然电池部分占比最大,但大多数的安全性问题根本是场景条件导致的器件脏堵、电气拉弧、压缩机宕机、控制板失效,最终导致热管理失效。
( |; {2 L0 S- u) M( m: |! @如今,储能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面对复杂的场景,安全性、适应性无疑首当其冲。这款液冷机组新品采用回风过滤设计、多层超大面积冷凝器、专用室外防锈涂层设计,有效适应风沙、潮湿、高温场景。此外,采用断路器、接触器灭弧技术,保障储能在高海拔下的电气拉弧带来的宕机。& Y9 g7 l8 Y* p6 E
在可靠性保障上,美的楼宇科技在器件级备份、通讯备份、数字备份、系统级备份等四重备份,单个水温传感器故障后不影响运行,在机组遇到突发状况之时可在第一时间自动评估,自动调频,并协调其它风机互为备份,确保冷量的持续输出。1 P% s, J5 Z" i& a
4 e/ q" U7 ~0 B! s* K8 H3 U8 G6 Z; n& ?
; b" H; T$ C+ F5 _6 K0 F/ L' R1 f4 v. Q
此外,随着电力系统整体能效被纳入碳排放考核,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储能能效纳入电梯系统整体考量。一方面,美的提供第二代自然冷技术,实现 15 ° C 以下自然冷切换。3 t$ f% ?' g0 C+ W9 l
该款产品采用全变频模控制,运用 Hiflex 阀片提升抗弯强度,满足低压比排气阀大角度开启运行特性,让运营效率较行业均值高出 8%。7 w$ D2 Z$ q, m7 C2 a) b
在设计方面,应用高效低压比压缩机与分配系统优化设计,采用了非对称流道设计,让设备回油更均匀,进一步提高了整机能效。
6 ]3 H& _& H5 |+ l+ h6 D应用场景的多元推动储能电池的升级,其热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设计能力也在不断迭代。美的楼宇科技首次将优势产品热泵与储能相互结合,取代传统 PTC 加热系统,让低温电池启动速率提升 400%,恒温静置 ± 0.3 ℃,制冷能效提升 23%,加热功耗降低 75%,即使在高寒地区,也可为锂电池机组创造恒温条件。3 f0 w! r% e: T0 r1 t/ s7 I4 G
此外,美的通过双向截止插头,多重配平,集装箱保压技术,实现设备一体化安装。不断地优化改进自身现在和未来的产品设计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的运营效率。( z( f, C* T9 {( k
据了解,在储能领域,美的形成了中央研究院、楼宇先行研究中心、产品公司团队三级研发架构,三个团队在研发、推广等方面均实现了高效的协同。
* y. U: ^- X- N! X1 V) g在美的看来,储能热管理行业的 " 闯入者 " 很多,有些来自于暖通、有些来自于 IDC、有些来自于电力工业、甚至有些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但每一个领域的玩家,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储能热管理而言,美的楼宇科技可以与中央研究院、工业技术事业群横向打通,将以上几项技术取长补短,最终成为自己产品的优势。2 {* n8 W" s E8 ?1 E- u- P
近些年来,美的集团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450 亿元。仅拿储能热管理一项产品而言,就已经过 5 轮测试,每轮持续一个月。所有器件在应用之前都经过了严格测试,累计测试时长超过 24000 小时,长周期运行累计时长超 10000 小时,先后获得了 CE 认证、UL 认证。3 X+ @0 P, _& e D5 v, f
2023 年初,美的楼宇科技提出 GREEN FOR ONE 双碳战略,围绕 iBUILDING 全面数字化底层能力、产品全链路低碳实践、全场景行业解决方案,共建可持续的低碳城市生态。不久前,其光储热柔解决方案在德国发布,开始对热泵、储能等业务进行深度整合。7 U0 X. A6 c2 t* b, c# L5 K6 u
有机构预测,新型储能技术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风口期。预计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30GW 以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长,储能的市场规模必将会迎来更大规模的增长。当前,储能仍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各大厂商虎视眈眈。(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
# Z7 E4 j8 J* B! ?# Z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