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一队原队长孔祥瑞—— 从码头工人到“蓝领专家”(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4 c* p2 S* m3 v5 n; F' j `
7 |/ T4 w' i/ ~6 X; e/ h9 R$ g4 h8 X p% z; ?
2006年,孔祥瑞(左)和同事在检修港口装卸设备。
# @2 i. A$ O& l# E( b+ H g天津港集团供图. s6 ~4 s$ m3 y; e5 x/ k
# a1 x0 ]# H- p8 L: m2017年,孔祥瑞(右)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担任裁判长。4 L: k$ x2 |) E* h) m/ X
受访者供图
- ]" _; t4 \- V- M% i人物小传
; K8 q3 G- I0 w/ u* c5 d孔祥瑞,1955年1月生,天津市人,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一队(孔祥瑞操作队)原队长,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在工作中,他坚持边干边学,学以致用,练就了“听音断病”的绝活,成为“排障能手”。他先后组织实施180余项技术创新,获得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_' N# x6 S+ v7 a
“最近我打算好好研究下智慧港口的技术条件下,流体物品装卸过程中的安全规范问题。”孔祥瑞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最新搜集的案例和图片。退休5年多,孔祥瑞依旧惦记着港口装卸设备技术方面的事。# o6 Q% k8 r! o8 a% l# g7 n
作为“蓝领专家”、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代表,孔祥瑞一直用自己的专注、专业践行着“工匠精神”。7 f+ b. G& n, w" @; Z( U
把码头当课堂,改造设备性能,大幅提升全年装卸任务量
* a( L$ |1 t% @, d; C; t# {1972年初中毕业后,17岁的孔祥瑞被分配到天津港工作。不久后,孔祥瑞成为天津港第一代大型门吊司机,他如饥似渴地钻研技术操作。“拿着设备说明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就查资料、找人问。”上世纪80年代,天津港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各种新型设备层出不穷。“那段时间,我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液压、电工学、材料等学科的知识,为我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9 g+ [" f; q2 Z5 W
“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孔祥瑞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他把码头当课堂,靠着勤奋学习摸透了不同机械设备的性能。7 `& O' }/ M: v. _9 }
2001年,作为当时天津港最大的装卸公司,六公司承担的作业量达2500万吨以上,意味着18台门机任务总量要增长30%。担任六公司固机队党支部书记、队长的孔祥瑞也犯了难:“18台门机每年最多能完成2300万吨,怎么办呢?”% T% i/ ]" }( q" h- e; n6 `
“我就在设备旁边转悠,我发现,门机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间有短暂的停滞,用秒表一掐,有16秒左右。如果把这个作业空当利用起来,不就能提高效率吗?”孔祥瑞说,他和队里的技术骨干一起攻关,对指挥门机抓斗的主令控制器进行改造,将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调整成五角星形,使抓斗起升、打开控制点合二为一,大幅缩短了起升之间的停滞时间。6 n; Z- v$ l0 [7 v% V4 n) r
“一周之内,我们改造了所有门机,每台平均每天多干480吨,把公司全年装卸任务量提高到2717万吨,相当于完成了全港27%的吞吐量。”孔祥瑞说,后来,这个操作法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门机主令器星型操作法”。& D4 ^; u" K0 }) I+ l
钻研技术创新,获得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1 u" O5 W$ r) j' T& z+ x4 |
入行多年,孔祥瑞坚持每天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他对各种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排障能手”,练就了一项“听音断病”的绝活。4 \9 B2 e! l/ Z6 F' \% D% U$ ^
1993年的一天,天津港一台码头门机的旋转大轴承发出异响。“有可能是事故的前兆,也有可能是缺少润滑。”孔祥瑞说,如果不拆卸轴承进行彻底检修,门机以后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再也无法正常工作;但如果拆卸后发现只是缺少润滑,企业将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W/ b8 |# |& {2 m8 T* B6 X; v
拆不拆?“轴承坏了,必须拆!”仔细听了门机运转时的响声,孔祥瑞果断地决定。
8 q. C, V& F* D# o) D+ d公司调来了900吨的海上浮吊,拆下了轴承,但轴承正面完好无损。“我相信自己的判断,让吊车赶紧把轴承转过来。”把轴承翻转过来一看,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 W( a- ~+ | U. w+ K$ J2004年下半年,为了保障“迎峰度夏”电煤抢运,当时调至煤码头公司的孔祥瑞几乎整个夏天没有休息,每天早来晚走,有时甚至吃住在单位。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全力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推进整体工作进度,圆满完成了保供任务。2009年,针对航运业新情况新任务,孔祥瑞经过调研,建议公司开展“煤炭破碎筛分”业务,并参与了设备选型、招投标、安装调试全过程。公司当年实现收入6500万元,利润4000万元。+ h" }) [, S0 E9 I" `; ?/ p
多年钻研技术创新,孔祥瑞成长为生产一线的“蓝领专家”。他先后组织实施18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推动了我国港口系统设备接卸煤炭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 s8 I3 U- o& `) @3 P( l! p传承工匠精神,带动更多青年技术工人快速成长% }4 y% Q4 J/ Y i/ o
在天津港集团煤码头公司,科技设备部电气综合管理员段凯的抽屉里有一把早已被磕碰得伤痕累累的扳手,“这不仅仅代表着一份传承,更见证了我们港口产业工人从传统码头作业到智慧绿色作业的转型。”段凯说,“当年的煤码头是一个传统的散货码头,孔队跟我说,传统作业模式将来一定会被智能化作业替代,年轻人大有可为!这把扳手就是孔队递到我手中的,同时递给我的还有一份责任。”4 j$ O. F% r- R# U G3 q# L
孔祥瑞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但他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工人,我取得的成绩属于整个团队。参加工作以来,我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光荣!”
& r0 L, p9 \ _在孔祥瑞的言传身教和影响下,一批批青年技术工人快速成长。近年来,天津港成立了“孔祥瑞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百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天津港“孔祥瑞杯”职业技能大赛也已经连续举办十八届。
5 f5 {3 w# i! X+ R2017年退休后,孔祥瑞受聘为职业技能竞赛评委。每年,他不仅对参赛选手进行点评,还对这些未来的“大国工匠”们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孔祥瑞已连续参加了七届赛事活动,培训了上百名选手。
( _. A0 o4 p; ?8 T' [: i8 m“孔队指出问题毫不客气,传授经验也毫无保留。”一位参赛选手这样评价,“从坐上驾驶位,系好安全带开始,孔队就仔细研究我们每一位参赛选手的技术细节和工作习惯,并给出具体指导。”
' C: A6 H# e6 T j! J孔祥瑞每年都会提前三个月开始职业技能竞赛的相关准备工作,赛后还要针对每位选手的技术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复盘。“各地高手一起交流,才知道自己的短板到底在哪儿。来参赛的都是各个港口的好苗子,除了竞赛,更要通过他们的规范操作,影响更多从业者,把好港口装卸业务的安全关、技术关、质量关。”孔祥瑞说。
, G5 f3 k; N8 m# J" A& q如今,孔祥瑞依旧牵挂着港口事业,也感受到了天津港这几年的新变化,“特别是这两年,全球首个零碳智慧码头、全物联网码头等在天津港诞生。这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持续学习、苦练内功,让自己的职业技能始终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5 Z: I' f5 y# R" R5 D" F/ p& O
“孔队当年和我说的,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段凯说,“所有装卸煤炭系统化设备都采用全自动无人化设置。源头抑尘、污水回收、景观绿化、防风网建设……”对于天津港的变化,段凯如数家珍。
" x2 M- L7 x" n7 t& ^4 M; k7 D" `" W“我要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孔祥瑞说,“有耕耘必有收获,每个人都应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2 o) o; ^+ z4 v5 j: E, F
爱岗敬业 钻研创新(记者手记)1 h) h+ C: S/ s; ^, ^
再见孔祥瑞,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模范”给人感觉还是闲不住。他说:“劳动者永远年轻,我愿意把自己的所有经验都传递给新时代的港口工人。”1 l7 o6 d5 h [: Z$ E" {
爱岗敬业,苦练技能,钻研创新。40多年的职业生涯,孔祥瑞留下了30多本工作日志。他常说,产业工人,干事创业要能顶得上去,琢磨技术、学习知识要能坐得下来。正是凭着这股子精气神,孔祥瑞先后组织实施了180余项技术创新,获得了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 R4 f* W3 K% K6 O伟大源于平凡,劳动创造光荣。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孔祥瑞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Y% X4 P/ `0 p
6 C" m' h+ T. `# y I"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