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国际航班恢复,很多人开始计划出境旅游、留学或是经商之行,英国也在热门目的地之列。笔者曾在英国生活,深感“英国居,大不易”。特别是近年,英国经济低迷,物价高涨,2022年11月通胀率高达10.7%,连续数个月“高烧不退”。11月食品饮料价格上涨16.5%,服装7.5%,家居用品10.8%。能源价格飙升,原本普通家庭每年的能源支出约1970镑,2022年底已经上涨至3550镑,房间连续供暖已成为一种奢侈。更可怕的是,经济危机下社会危机也在酝酿发酵,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9 o v+ m( y* i, ]: D
一是公共服务水平大幅下滑。近期由于经济和能源等危机影响,交通运输、教育、医护等多个行业人员都对薪酬感到不满,接连举行大罢工。2022年11月至12月,英国皇家邮政员工在网购旺季集体罢工,导致大量顾客的快递出现严重延迟。在教育体系,已有数十万英国教师罢工,影响学生的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医疗服务更是雪上加霜,此前预约医生等上三、四个月都是常态,而现在英国医护人员计划多次罢工,让本已极度拥挤的公共卫生体系濒临崩溃。还有大约10万名公务员已经宣布将在2023年2月加入罢工,笔者曾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花费了大半年才办理好驾照,过程之繁琐冗长让人终生难忘,也许将来用时还会更加漫长。' V5 c' a9 v+ q& \8 x+ x
二是社会治安恶化。英国警方2022年共接到了650万起报案,持刀伤人、飞车抢劫、帮派街头斗殴等案件频频发生,无不揭示着经济危机下深层的社会治安问题。即使不关注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仅从日常生活也能感知到日渐恶化的治安问题。伦敦街头飘荡着的违禁品异味,街边骤然增多的流浪汉,商店被打碎的玻璃窗,同事朋友亲身遭遇小偷强盗……缺乏生活经验、携带贵重物件的群体常常成为受害者,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遭遇过犯罪。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即使个人再多加小心,也很难独善其身。 0 S7 a* O# H G6 F三是种族歧视案件层出不穷。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族群的新冠感染病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华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亚裔以及加勒比和非洲裔黑人的病亡风险比白人高10%至50%。疫情期间,笔者和亚裔亲友都多多少少遭遇过被陌生人辱骂的不愉快经历。然而英国政府自吹自擂宣称英国在种族平等方面堪称“白人国家的楷模”,遭到少数族裔的强烈反对。& G: }4 f$ P" x
四是中国公民和企业经常成为政客表演的牺牲品。英国作为在防疫上最早实现“共存”的国家之一,目前对各国旅客入境英国均不做任何要求,却唯独要求中国旅客进行核酸检测。中国企业常常被英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甚至会被“事后追溯”。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公司于2021年收购英国一家芯片厂,已通过英政府审查,但英国政府却一年多之后,在并未发现任何实质问题的情况下,强制要求闻泰公司剥离股权,有媒体爆料这完全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 / O4 l$ p% \& W. |: f/ v曾几何时,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以富裕、安全、文明、服务水平高、营商环境好而闻名,但在英国几年发现事实远非如此,不禁感叹“江河日下”。要不要前往英国,还需擦亮眼睛,三思而后行。